慈禧全传_第六五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五章 (第8/9页)

炉子、茶壶、饭碗等等;一只三槅的考篮,只有最下面一槅是满的,装着茶米油酱等等食料,还有两槅空着。

    “笔墨稿纸,要你自己来检点,笔袋卷袋,我都洗干净了,在这里!”龚夫人抽开第一槅指点着“进场吃的菜跟点心,明天下午动手做,早做好会坏。”

    “也不必费事,买点酱羊rou、‘盒子菜’这些现成的东西就可以了。顶要紧的一样…。”

    “‘独爱红椒一味辛。’”她抢着念了一句他的词。文廷式笑了“我想你不会忘记的。”他说“也不要忘了给我带瓶酒。”

    “算了吧!”她柔声答说“你的笔下快,出场得早,第一场完了,回家来喝。”

    “不!”文廷式固执地“初十上半天入闱,要到晚上子初才发题。十一那一整天的工夫,一定可以弄完,要到十二才能出闱。空等这一夜太无聊了,不以酒排遣怎么行?”

    “那好!我替你备一瓶酒。不过你得答应我,一定要文章缴了卷才能喝。”

    “是了!我答应你。”

    于是一宿无话。第二天上午,他料理完了笔墨纸砚,以及闱中准带的书籍,便出门访友。等傍晚回家,龚夫人已经预备好了带入场的食物,另外做了几样很精致的湖南菜,预祝他春风得意。等酒醉饭饱,又催着他早早上床,养精蓄锐,好去夺那一名“会元”

    文廷式一觉醒来,不过午夜,起来喝了一杯茶,遥望隔墙,犹有光影,见得她还不曾入梦。她在做些什么?是灯下独坐,还是倚枕读诗?他很想去看一看,但披上长衣走到角门边,却又将要叩门的一只手缩了回来,只为明天要入闱了,应该收拾绮念,整顿文思。

    重新上床却怎么样也睡不着,辗转反侧,一直折腾到破晓,方觉双眼涩重,渐有睡意。不知过了多少时候,一惊而醒,霍地坐起身来,但见曙色透窗纱,墙外已有辘辘车声了。

    文廷式定定神细想,梦境历历在目,一惊而醒是因为自己的“首艺”第一场的试卷,被贴上“蓝榜”因为卷子上写的不是八股文与试帖诗,而是一首词,他清清楚楚记得是一阕《菩萨蛮》:

    “兰膏欲烬冰壶裂,搴帷瞥见玲珑雪;无奈夜深时,含娇故起辞。徐将环珮整,相并瓶花影;敛黛镜光寒,钗头玉凤单。”

    “奇梦!”他轻轻念着:“‘无奈夜深时,含娇故起辞’。”

    不自觉地浮起去年冬至前后雪夜相处的回忆。

    这份回忆为他带来了无可言喻的烦乱的心境。旖旎芳馨之外,更多的是悔恨恐惧,他想起俗语所说的“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不知道在“含娇故起辞”到“徐将环珮整”之间那一段不曾写出来的经过,是不是伤了阴骘?

    为了这个梦,心头不断作恶。三场试罢,四月十二到琉璃厂看红录,从早到晚,还只看到一百八十名,不但他榜上无名,连南张北刘——张謇与刘若曾亦音信杳然。

    回得家去,自然郁郁不欢。龚夫人苦于无言相慰,又怕他这一夜等“捷报”等不到,是件极受罪的事,便殷勤劝酒,将他灌得酩酊大醉。却还期望着他一觉醒来,成了新科进士。

    醒来依旧是举人。上年北闱解元刘若曾,第二张謇,竟以名落孙山,这使得龚夫人好过些,也有了劝他的话“主司无眼,不是文章不好。”她说“大器晚成,来科必中!”

    “但愿如此!”文廷式苦笑着,心中在打算离京之计了。

    当然,这不是一两天可以打算得好的,而且榜后也不免有许多应酬,要贺新科进士,也要接受新科进士的慰问。一个月之间,荣枯大不相同,文廷式不是很豁达的人,心情自然不好,应酬得烦了,只躲在长善那里避嚣。

    “告诉你一件奇事。”志锐有一天从翰林院回来,告诉他说:“醇王要去巡阅海军…。”

    “那不算奇。新近不是还赏了杏黄轿了吗?”

    “你听我说完。醇王巡阅海军不奇,奇的是李莲英跟着一起去。”

    “那,那不是唐朝监军之祸,复见于今日了吗?”

    “是啊!”志锐痛告而不安地“可忧之至。”

    “这非迎头一击不可!此例一开,其害有不胜言者。不过须有一枝健笔,宛转立论,如陈驵庵、张香涛诤谏‘庚辰午门案’,庶几天意可回。”

    “我也是这么想。这通奏疏一定要诚足以令人感动、理足以令人折服,不但利害要说得透彻,而且进言要有分寸,不然一无用处,反而愈激愈坏。”志锐仰屋兴叹:“现在难得其人了!”

    “只要细心去找,亦不见得没有。”

    “芸阁,”志锐正色问道“你能不能拟个稿子?我找人出面呈递。”

    文廷式报以苦笑:“我现在这种境况,心乱如麻,笔重于鼎,何能为力?”

    “好吧!”志锐无可奈何地“等我来想办法。”

    志锐的办法,不用文字用口舌,他决定鼓动他的姐夫“谟贝子”劝醇王力争。主意一定,立刻写了一封信,专人送给奕谟。

    奕谟倒也很重视其事,接到信便套车直驱适园,只见王府门庭如市,海军衙门、总理衙门、军机处、神机营,以及北洋衙门的官员,纷纷登门,都是为了醇王出海巡视舰队这一件大清朝前所未有的举动。有的是有公事要接头;有的是办差来回复车马准备的情形;有的是随行人员请示校阅海军的地点日程;有的是因为醇王这一次离京,起码有个把月之久,许多待办的紧要公事,要预作安排,以致奕谟等了有半个时辰,方始见到醇王。

    这是他们二十天以来的第一次见面,上次见面之时,还没有派醇王巡阅海军的上谕,因而奕谟首先问道:“这一次派七哥出海,大家都认为应有此举,只不明白,怎么会有李莲英随行?”

    为何有李莲英随行,醇王亦不大明白,照他的想法,也跟派太监悄悄到南苑去看神机营出cao那样,无非慈禧太后怕臣下瞒骗,特地遣亲信作耳目。但太监出京,到底过于招摇,因而当时便表示拒绝。拒绝得有一个借口,他的理由是,李莲英三品顶戴,职分过大,似乎不便。那知慈禧太后答得很爽利:“让他带六品的顶子好了。”这一下,别无推托余地,只好勉强答应下来。

    现在听奕谟问到,他先不作答,看看他手中的信说:“怎么?外头有什么话?”

    “七哥看!这是志伯愚的信。”

    信写得很切实,说本朝尽惩前明之失,不准太监出京,更是一项极圣明的家法。同治年间安德海在山东被诛,两宫太后与穆宗的宸断,天下臣民,无不钦敬感佩。现在李莲英奉旨随醇王出海巡阅海军,自然不敢妄作非为,但此例一开,随时可以派太监赴各省查察军务,督抚非醇王之比,必不能抑制此辈。这样,远则唐朝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