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集_新乐府辞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新乐府辞 (第7/11页)

,大举南侵。塞虏,对匈奴的贬称。②分虎竹:受命带兵出征的意思。虎竹,古代发给将帅的兵符,分铜虎符和竹使符两种,朝廷和领兵将领各执一半,发兵或调动军队时对合起来作为凭信。③龙沙:也称白龙堆。这里泛指塞外沙漠之地。④“边月”两句:月光伴着弓影,霜花拂着剑锋。描写战士夜行军的情状。⑤“玉关”两句:战士还远没有进入玉门关,少妇可不要长叹呀。殊,远。

    【译文】

    匈奴乘着秋天兵强马壮的时候,大举南侵,汉军派出兵力进行反击。将军奉命带兵出征,战士们在塞外沙漠之地安扎。战士们夜晚行军十分艰苦,月光伴着弓影,霜花拂着剑锋。战士还远没有进入玉门关,少妇可不要长叹呀!

    其五

    【原文】

    烽火①动沙漠,连照甘泉②云。汉皇③按剑起,还召李将军④。兵气天上合⑤,鼓声陇底⑥闻。横行负⑦勇气,一战静妖氛⑧。

    【注释】

    ①烽火:古代边境上夜间举火报警的信号。②甘泉:陕西淳化有甘泉山,秦时在此山造甘泉宫,汉武帝曾加以修理,作为避暑处。《史记·匈奴列传》:“胡骑入代(郡名)勾注(山名)边,烽火通于甘泉、长安。”这句指报警的信号传到京城。③汉皇:指汉武帝。④还:仍旧。⑤兵气:战斗气氛。合:满,弥漫的意思。⑥陇底:山坡下。⑦负:凭,靠。⑧静:平息。妖氛:指侵扰边疆的匈奴贵族。

    【译文】

    边境上燃起了烽火,沙漠上又兴起了战事。报警的信号迅速传到了京城。汉武帝十分愤怒,按剑而起,仍旧召见将军李广。战斗气氛顿时弥漫中原大地和边境地区,战争十分激烈。擂动的鼓声在山坡下都能清楚地听到。横行倚靠的是勇气,期望一次战役就能平息匈奴的侵扰之患。

    【赏析】

    《塞下曲》,唐代的新乐府辞,其源自汉乐府的《出塞曲》,内容主要描述边塞的征戍生活。这组诗以汉武帝平定匈奴贵族侵扰的史实,谱写了一曲热情洋溢的战斗颂歌。诗中描绘了将士们餐雪卧沙、日夜奋战的动人景象。这一组诗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

    塞下曲二首

    唐·王昌龄

    其一

    【原文】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①。昔日长城战,成言意气高。黄沙足②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释】

    ①临洮:即今甘肃岷县,因其地临洮水,故名。秦代蒙恬筑长城,西边的起点即在临洮。②足:满的意思。

    【译文】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凌乱夹着野草。

    【赏析】

    这首乐府曲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全诗写得触目惊心,表达了非战思想。

    其二

    【原文】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①桑。遥见胡地猎,鞲马②宿严霜。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注释】

    ①雁门: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为古塞,地势雄险。②鞲(ɡ抽)马:谓装备坐骑,不卸鞍鞯鞲。鞲,用革制成,射箭的时候用来束衣袖。

    【译文】

    秋风在夜晚暗暗吹过边塞的河流,吹过雁门的桑田,边地一片萧瑟。远远地能够看见胡地有人在打猎,虽说还不是秋天,边塞却已经十分寒冷,战士们只能在严霜中风餐露宿。在战场上,兵士们被分成五道作战,孤军奋战,身经百战。战士们虽然英勇,结果功劳多的反而会被下狱,想起这,真是让战士们伤心啊。

    【赏析】

    诗歌主旨含有非战之意,作者主观上并没有言反战,而这种情绪通过对战场荒凉凄惨景象的描述流露出来。

    节妇①吟②

    唐·张籍

    【原文】

    君知妾③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④意,系在红罗襦⑤。妾家高楼连苑⑥起,良人⑦执戟⑧明光⑨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⑩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注释】

    ①节妇:能守住节cao的妇女,特别是对丈夫忠贞的妻子。②吟:一种诗体的名称。③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④缠绵:情意深厚。⑤罗:一类丝织品,质薄、手感滑爽而透气。襦:短衣、短袄。⑥苑:帝王及贵族游玩和打猎的风景园林。⑦良人:丈夫。⑧戟:一种古代的兵器。⑨明光:明光殿,此指皇宫。明光本为汉代宫殿名,这里指宫殿。⑩事:服侍、侍奉。拟:打算。

    【译文】

    你明知我已经有了丈夫,还偏要送给我一对明珠。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缠绵,把明珠系在我红罗短衫。我家的高楼就连着皇家的花园,我丈夫拿着长戟在皇宫里值班。虽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无遮掩,我侍奉丈夫发誓要生死共患难。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只恨没有在我未嫁之前遇到你。

    【赏析】

    这是一首具有双层内涵的唐诗精品。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

    征妇怨

    唐·张籍

    【原文】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殁①辽水上。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②。妇人依倚③子与夫,同居④贫贱心亦舒。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⑤。

    【注释】

    ①殁(mò):覆没、被消灭。②招魂葬:民间为死于他乡的亲人举行的招魂仪式。用死者生前的衣冠代替死者入葬。③依倚:依赖、依靠。④同居:与丈夫、儿子共同生活在一起。⑤昼烛:白天的蜡烛,意为暗淡无光,没用处。

    【译文】

    在秋风萧瑟的凄寒九月,匈奴兵再次侵扰边塞,屠杀边地将领。汉军伤亡惨重,全部丧生在辽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