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中短篇科幻作品_星河中短篇科幻作品薄星河中短篇科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星河中短篇科幻作品薄星河中短篇科 (第3/7页)

么无聊,第二声巨响就传了过来。

    星河和导师一起匆匆前往西侧观察站,一路上还能听到砰砰啪啪地响了不停。远远望去,东边封存点早已烟尘弥漫。

    “东边应该就这样了,西边估计也快了。”

    “没危险吗?”星河担心导师的安全,同时也担心自己的安全。

    “能有什么危险?”导师无所谓地反问“你不是都算清楚了嘛,200米之外就是安全距离。”

    星河嗫嚅无语。这是他给当地朋友的口头警告,导师是不应该知道的。

    “那是…理论数值。”星河小心地选择措辞“真正实施起来…还是保险一点好。”

    “实际数值会比理论数值还要小。”导师不耐烦地挥手“只要在100米开外,肯定没事。”

    导师话音未落,西边果然也动作起来。被强大压力注入的二氧化碳开始膨胀,仿佛被压在地下的怪兽一般,七涌八拱的,就是不肯消停。从星河这里,甚至看出了好几次夭折的政变,那些发了疯的气体在最后一刻被上面的岩土压了回去。但谁都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它早晚还会破土而出。

    第一个突破自然是从最薄弱的地方开始的。那附近有棵大树,根深叶茂,想必是疏松了土壤。只听一声巨响,比星河在梦里听到的那声响好几倍,随即便是喷涌而出的碳魔鬼。在它出现之前,星河似乎真的看到,土层下面有一个成型的球状物正在向外涌动;但等它破土而出之后,假象就不复存在了,变成一股冲天气流,如井喷一般直冲云霄。接着,第二个,第三个…一个个连锁喷涌出现了,形成一排壮观的喷泉集群。

    星河与导师并肩看着这令人震惊的景象。说它壮观,其实程度有限,第一次冲击之后就失了后劲,扑扑扑扑的,有如常见的温泉,而非那种有活力的地热。

    “地球在放屁。”导师轻蔑地讽刺。

    星河觉得导师的比喻太贴切了。

    但这一连串的臭屁危害极大,崩出一道深深的沟壑。临走之前星河又陪导师专门去看过一次,眼前已变作一条干涸的深槽河床。有个场景让星河印象极深:旁边的一棵树被拦腰切断,估计是被某片溅起来的石锋所切。星河看着树干上崭新的伤口,站在那里呆呆出神。

    “看见了吧?这才多大能量!”导师摇头叹息“封存真要出了问题,危害可比这大多了。”

    多亏了星河,才没发生人员伤亡的惨剧,但没有一个人出来感谢他的大恩大德。后来星河向导师解释,他实在是不忍心看到有人出事。

    “不伤几个人,他们是不会罢手的。”导师颇不以为然。

    “那也不能看着不管啊…”导师凝视着星河,然后点点头。“说的也是。”

    总之,这次事故给星河留下了深刻印象。无论多久以后,每当噩梦连连,总叠映有这次事件的影子。

    4

    刘晓春在星河身后盯了半天,终于忍不住开口发问:

    “这到底是个什么啊?”

    在星河的电脑上,一条巨大的竖直管道,向着天空伸展并开口,下方则稍微有些弯曲,基本上可以形容为正切曲线。

    “你们总是想着碳捕集和碳封存,就从来没想过也能碳排斥。”星河笑着告诉刘晓春“这是个把二氧化碳输送到外太空的装置。”

    “科幻吗?”刘晓春审视着那幅简陋的示意图,笑的显然不是内容,而是形式。

    星河弄懂了刘晓春的表情,自己回头看看,也觉得那管子的形象有些不雅。也就是刘晓春还算老实,换作别人早就乐不可支了。

    这个问题星河已不是第一次思考了。上次事故之后,他就意识到封存是一个死结。他把目光投向别处,致力于想出一个更好的办法。假如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那就简单多了。

    在这个星球上,一劳永逸地解决垃圾的办法只有两种:一种是焚烧——二氧化碳不能再燃烧了;还有一种,就是抛洒到外太空中去。

    当然,那样的话成本会更高。

    “你的思路是对的,不过难以实施啊。”前导师曾这样指出“具体怎么cao作呢?派宇宙飞船运送吗?”

    “那肯定不行。”星河的脑海里出现了铺天盖地的飞船场面,他摇摇头把它甩掉“假如有一条管道,把二氧化碳输送出去,只要越过平流层,到了中间层就有可能自己消散了。”

    “你知道这个渠道——这个管道——需要消耗多少材料吗?”导师没有正面同意或否定星河的说法,估计他对此观点本身也有异议,但他换了个方式质疑“你考虑过材料的自重吗?光是自重就能把它压垮。”

    “前一段我读到一篇论文,专门探讨超轻型纳米材料…”星河谦恭地辩解“不久后应该能进入实用。”

    “不久后?谁知道要多久。”导师对这个方案还是不够看好。

    现在,星河希望能让方案雏形在组里讨论,哪怕得到些微的支持。根据他对周睿波的了解,她要么会非常欣赏他超凡脱俗的异类思路,要么干脆会把他骂个狗血喷头,概率各占一半。

    “这得有多高啊?”

    在本次讨论结束时,星河提出在下次讨论中研讨自己的方案。周睿波挑了一下眉毛,其质疑的本质与导师如出一辄,只可惜星河耳拙,没听出来。

    “用不了多高。”星河感觉受了鼓励,或者说他自以为受了鼓励,滔滔不绝地陈述起来“其实大气质量的一半,都集中在6千米以下的低空,99。9%都位于50千米高度之内,这个厚度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

    “在地球半径尺度上说事,再小也相当大。”周睿波不屑道“怎么也得把你的二氧化碳分子打到大气层上界以外才行,怎么也得上千千米了!”

    “这个上界没有实际意义,很难说大气层有什么明确上界。”星河环顾四周,有些急躁“1000到1200千米是按极光或流星辉迹来定义的,要是按现代卫星轨道衰减的速率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