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动若星河中短篇科幻作品兔 (第4/7页)
照中国大陆大于7级的地震时间分布和强震轮回划分理论来看,无震的平静期已经过去,正在进入有震的过渡期,再过几年还会再次进入活跃的频震期——说不定已经进入了,所以现在开发消震项目,可以防患于未然。” “那是对全国范围来说的。”星河以一种“我也了解一点地震理论”的口吻告诉杜晓林“而在一个局部区域强震复发周期很长,强震发生后一定时期内再次发生较强地震的可能性很小。” “那是东部的数据啊!西部尚无数据!” “西部没数据之前就只能用东部数据,总不能用美国数据。” “咱们打开天窗说亮话吧,反正对您来说这都是押宝。”杜晓林的姿态甚至让星河想起“要挟”这个词“预报工作看起来成熟点,我的工作听着有些不着边际,所以您就押预报而不押消震。” “说得我跟个投机商似的。”星河仍旧不满意杜晓林的态度“你非要说我押宝,我也不妨告诉你,我押的也不是没有道理,或者说我比你想象得更懂科学。” 杜晓林看着星河,等着听他介绍自己的赌博经验或者科学水平。 “地震序列就三种类型吧。”星河伸出三根手指“孤立型的咱不说,没什么前震余震。咱们假设上次地震是主震型的,余震再丰富,也会按照大森—宇津公式衰减。” “衰减的只是余震频度也就是次数,又不是震级。”杜晓林反对星河的说法“而且我也不同意您的判断,因为主震型地震序列一般都有前震。” “也有没有的。”星河马上指出“所以我还是想把主要精力放在预报上。” “可你不能冒这个险啊!万一是多震型也就是强震群型的,就至少会有两次震级相近的大地震!”杜晓林都快成哀求了“再说现在的预报就是瞎掰,那么多地震预报实验场也就做点中长期预报,短期预报根本做不到,提前十几天甚至几天的临震预报就更别提了!现在台网的台站密度又不够,前兆观测仪器装备很一般,专家们也就用马式链算算…” “前兆地震台刚刚改进。”星河用答记者问的口吻打断杜晓林。 “再怎么改进也是白搭!这地震现象混沌得跟个万花筒似的,就不可能用可列的算法步骤来穷尽。”杜晓林满脸不屑“这混蛋现象还就得用混蛋办法来处理。” “那你打算怎么个混蛋法?”李可鲁插话道“总不能混蛋到不管附近城市的安全吧,超过原有阈限的软件演示就给出这样的结果。” 杜晓林发牢sao的时候,星河坚持要李可鲁在场,他怕有些东西自己不能完全理解。李可鲁与星河交往时间不长,但星河感觉这是一个能合作的人,而且他有一种能把复杂问题用通俗易懂的三言两语说清楚的本领。李可鲁一直没有说话,可一开口就激怒了杜晓林,他似乎在暗指杜晓林不顾周边后果而盲目实验。 “你不懂就别胡说好不好!”杜晓林指着李可鲁的鼻子。由于项目暂停,他对李晓鲁不抱任何好感。 “我确实不懂地震,但我懂我建模的那部分,我总得为我做出来的东西负责。”李可鲁比杜晓林平静得多“再说在科学上正确与否总不是靠强权和暴力来决定的,不是谁声音强势谁就正确。” 杜晓林的脸先是涨得通红,后来又几乎变得全白。星河看得出来,他用了极大的克制才忍受下这种侮辱。 “那我就又有疑问了——”星河急忙转换话题“既然你坚信地震预报不可能那么准确,又强调赶快进行项目绝对有利于这一地区,这怎么解释?我可没法确定红灯什么时候亮。” “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杜晓林说道“既然您相信地震预报,干吗只是疏散人群而不试试保护建筑?” “你这不也是在劝我赌博吗?” “但我的这个风险小,收益大。” “你还是向那些专家解释吧。”——这时有人通知星河,专家们已经准备好了。 四 “地爆”项目暂停得莫名奇妙,记者们自然不肯离开,他们不满意官方后续的新闻发布会,到处抓人采访。可这时他们才发现,真正了解内情的专家和领导都已不在视线之内,结果后续新闻发布会一时门可罗雀。 “要论经济损失,气象灾害——主要是干旱和洪涝——是群害之首,可要从死亡人数来说,地震可就当之无愧了。我国的地震可以概括为‘多、大、广、浅’四个字,也就是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发言人大谈地震的危害,但旋即想起他本打算谈地震预报,马上往回拉缰绳“所以说地震预报工作很重要。这个我具体解释一下…” “对不起,能不能先解释一下今天项目暂停的原因。”终于有记者忍不住了。齐思远厌倦地闭上眼睛。要是星河在上面,一上来就会严肃地告诉大家自己将宣布项目暂停的原因,然后才开始兜圈子。 但星河不能亲自来做这个发言人,因为那些专家和领导眼下正在他的视线之内——他正在主持地震专家研讨会。简短的开场白之后,杜晓林开始做抗议性陈述。 “地震其实就是一系列地壳运动…” “从中间讲起吧,绪论部分中学都学过了。”杜晓林刚一开口,就被一位趾高气扬的专家打断,星河记得他叫黄大广。 杜晓林很有兴趣地看着黄大广,然后自顾自地往下讲。 “我们无法管理这种运动,早年甚至无法预测它。”杜晓林停顿了一下“既然要我来确证项目没有危险,我就得说得稍微详细点。” 黄大广干脆打开笔记本电脑干起私活。但星河对杜晓林轻轻点点头,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申辩。 “随着对地震的全球化监控,我们不但了解了地球的整体运动,也能对地壳运动明察秋毫;知道了运动的大体轨迹,也就可以预测它的下一步方位——这就是地震预报的技术机理。” “不是要讲解决嘛…”刚进来的齐思远谨慎地提醒:并非预报。 “就要说到解决。”杜晓林点头“地球这么大,我们没法限制它的行动,人为的那点力量在它面前整个一小儿科,所以鲧的‘堵’是没用的。” “听听禹是怎么个‘导’法?”黄大广合上笔记本。 “这不只是个比喻,我们的方法还就是‘导’。”杜晓林不顾嘲讽,十分兴奋“现在来看模型。” 大屏幕上开始运行软件。 先是地震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