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中短篇科幻作品_动若星河中短篇科幻作品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动若星河中短篇科幻作品兔 (第5/7页)

身的过程。从东北方某地开始,一条几乎看不清的淡绿细线游移着朝市区爬行;进入省区之后,绿线渐黄;接近市区时,黄线升级为红线!红线戛然而止,巨大的红色同心圆蓦然而起,迅速朝四周散开,如同一滴鲜红的墨水掉入水中。

    “这是地震的示意图。”旁边的动态图表给出一连串烈度数据。杜晓林解释说,效果与真实情况不尽相符,因为每次设定的初始条件虽然相同,但真正发生时仍有微小差异。但他接着又补充说:就总体效果而言差异不大——混沌并非不存在,但灾变前的发展仍有规律可循。

    接着演示消解过程。

    这次是放大的,因为在绿线变黄之前就要开始消解之,具体实施位置是附近的平原。在“绿渐黄”线即将经过的沿途两侧,一个个小点已被布置妥当,随即显出一处处宛如爆炸的小扩散。原本日益茁壮的“绿渐黄”线每经过一处棕色小点,其粗壮程度就会被削减一些。当它到达原计划变红的位置时,已蜕变成一根纤细的淡线,几乎无力再显出自己的本色——这时的同心圆几乎看不出来了,强弩之末已难穿鲁缟。

    “此题证毕!”杜晓林颇有成就感。

    “地震本来是一个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巨大能量的运动,现在利用沿途爆破,把它的突发能量一一卸掉,均匀或不均匀地分解为诸多小运动。”助手范因强为杜晓林的简洁做补充“这些小运动的破坏力自然就小得多。”

    “具体实施方案呢?”有人问道。

    “就是我们今天项目所要做的!”杜晓林还是有表达欲“用一种不太科学的说法来解释吧:我们抢先在地震即将经过的地方进行爆破——就是那些棕色小点,加剧它的震荡波,也就相当于提前释放了它的部分能量,这样它前往下一个地点时就没那么大劲了。”

    “可会不会这样…”齐思远小心地问道“它不但没能化解地震,反而放大了它的影响?”

    “应该不会…”范因强有些嗫嚅。

    “应该?”黄大广尖锐地质疑。

    “目前的计算确实如此。”杜晓林给出一个貌似科学的解释,但看到李可鲁时口气又含混起来。星河冲李可鲁点点头。

    “这事源于我儿子。”李可鲁沉闷的声音在会场响起。

    “简短些!”黄大广叫道。

    “别以为他和这事没关系,你听了就知道了!”

    星河示意李可鲁说下去,同时皱起眉头在心里埋怨黄大广:你让他简短的结果就是把时间拖延得更长。

    李可鲁虽不至语无伦次,但开始确实有些缺乏逻辑。随着逐渐进入专业领域,李可鲁的叙述便流畅起来。

    李可鲁简要介绍了他儿子放大软件阈值区间后的结果,然后指出:不能不考虑爆破程度对潜在地震的不良影响;至少从目前软件所表现的情形来看,地震的能量完全有可能不被削减,而被诱发。

    会场议论纷纷,有人赞成有人反对。那些曾怀疑这一项目的人仿佛找到了有力证据,再次呼吁不可轻易进行。

    “可是你不能给出理论上的解释啊,光是软件演示并不能说明问题…”星河对李可鲁说道“说它有可能诱发地震,究竟如何做到?机理又是什么?”

    “它可能会在沿途吸收能量,逐渐发展壮大…”李可鲁信口猜测,他毕竟不是地震专家。

    “怎么听着像伪科学?”杜晓林把脸扭向一边。

    “我只是选了种您能听得懂的语言而已。”李可鲁反刺了一句。

    “不要纠缠细节!”星河挥挥手。

    这时有人在清嗓子。很显然,那位德高望重的谢教授打算发言。

    五

    “你也知道,你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一理论的人。”谢教授没有等待杜晓林回答,他用的是陈述语气“但进行实验,你却是第一个。”

    还是第一个用于伪商业目的的,星河心想。

    “这是个创举。”谢教授继续说“我们预报地震不仅是为了避险,还要找出应对方法,所以是我动员我的这些同事前来观摩的。”

    杜晓林在座位上欠欠身,以示对这位前辈的尊重和对其此举的感激。

    “早在二十年前,我就根据同样粗糙的理论框架进行了一些计算,推导出的结果很有意思——哦,你别紧张,我不是来争发现权的。”谢教授笑笑“这个权利应该属于最早公布的人。”

    按照谢教授的说法,他当年计算出了与杜晓林十分相似的结果,只是对如何实施尚未考虑成熟,因而就没有公布。原因之一,就是他顾忌那个阈值应该如何设定。

    “你的数学模型很完美,所以我们可以明确知道存在这样一个阈值——超过它,就会诱发地震;而低于它,则会消解地震于无形。”谢教授拍拍眼前那叠纸。

    几名地震学家疑惑地望向谢教授。也许他们没看出来,也许他们根本就没认真看。星河饶有兴致地看着这一切。

    “诸位随便哪个人,现在——十点——从这里出发前往市里,大概下午五点能走到。”谢教授对那些专家说“明天十点从市里出发,下午五点返回此地。不管中途你如何改变速度,必然会在同一时刻经过同一点,对不对?”

    包括星河在内所有人都点头,这是个简单的数学问题。

    “我们可以派两个人相对而行,也可以用数学来验证。”谢教授说“现在用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判定杜教授的方程里必然存在这样一个解,使得地震能够被诱发或者被化解。”

    问题是这个解在哪里。谢教授继续说。他在屏幕上放出一个陈旧的文件,列举着他当年得到的各种结果。结论是:只要严格控制爆破的地点和程度,完全可以将影响控制在阈值之下。

    “专家们不但不相信那名中学生的推演,好像也不大相信谢教授的结论。”星河面对女记者,摆出一副“我什么都能回答”的姿态“其实我也不信,所以现在正在重算。”

    “要是计算结果真的超过阈值,是不是说明你们太大意了?”女记者质问道——可能刚才的气还没消。

    “不能这么说,软件的数值变化有时候只是巧合。”星河答道“再说项目数据也有多重保险,我们并非毫无准备。”

    “能否再介绍得具体一点。”

    “具体资料刚被列入保密范畴。”星河为难地摊摊手“你的报道会引起境外媒体的注意。”

    “解决了地震问题,是利国利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