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中短篇科幻作品_动若星河中短篇科幻作品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动若星河中短篇科幻作品兔 (第2/7页)

偏过五点。

    这个梦与昨晚的视听资料不无关系。

    类似的场景已很久不曾入梦,甚至在记忆中都鲜少出现。每当他无意想起往事,总是摇头甩开。但昨晚的资料又把他拉回记忆深处,尽管后来他跟着大家一起使劲喝酒唱歌,但那些画面已深深印进他的脑海。

    直到杜晓林把汽车发动起来,他的思路仍在梦乡回旋。他知道这很危险,几次猛烈甩头想要挣脱出来。好在这条国道地广人稀,没有多少车辆。

    与杜晓林不同,李可鲁不是从梦里而是从现实中获得了今早的不快经历。

    从一清早李可鲁就开始不顺。昨晚休息得不是很好,早早地醒来,却发现从儿子房间透出灯光——他居然打了一宿游戏!儿子还争辩说自己是在学习,这更让他气不打一处来,他分明看到了电脑屏幕上那只粗糙的怪兽。

    幸亏妻子夏菲菲进来才让他归于心平气和,他注意到怪兽身后的背景,越看越像那款地震模拟软件。上次夏菲菲在家招待客人,他借口检查孩子作业,躲进儿子房间继续工作,于是留下了这一软件。

    “你到底在干什么?”不管怎么说,儿子确实不是在玩游戏——虽说这也不是什么正事。

    “修改了一下您的软件。”儿子兴奋起来“您原来设的阈值区间太窄。”

    “要那么宽干什么?”李可鲁不屑道“爆破的破坏力不能太低,否则根本起不到作用。”

    “那上限呢?”儿子的语气很正常,但李可鲁仿佛听出了其中的嘲弄“您考虑过上限没有?”

    “上限怎么了?”李可鲁反问“以不伤人为限就行了。”

    “您看啊。”儿子半个屁股坐回到电脑前“咱不管那么具体,就看这个最后综合出来的总系数,我把原来的上限系数增加了百分之五十。”

    “没问题啊。”看了儿子的演示后李可鲁说,但马上又很没底气地补充了一句“上限是根据人家要求设的。”

    李可鲁夫妇携手建立起一家小型电脑辅助设计公司,依靠模拟软件来描述各种工程问题,由于近来城建工程数量不菲,公司大有蒸蒸日上之感。这款地震模拟软件是应市规划局之约定制的,为了考察它的功效,李可鲁今天准备出一次现场。

    “那咱们再试着放大一倍。”儿子在一旁说道。

    一根细丝般的绿线悄悄朝着目的地挺进,沿途出现一些“小虫子”的阻挡,但这次的“小虫子”比上次多了许多。绿线如同一只条状生物,一路上遇佛杀佛遇祖杀祖地吃掉了不少“小虫子”可接下来,这条表征地震走向的条状生物非但没有按照软件预想的那样变细,反而随着胃口大开身躯也日渐庞大…

    最后的效果显然是儿子的创意:那只不规则的条状生物变成了一只巨大的浅绿色怪兽跳向屏幕之外,把李可鲁吓了一跳!

    ——遗憾的是李可鲁没有窥视过齐思远的梦境,否则他会一眼认出这名动物演员的!

    “我不懂您的专业,但我试着解释一下——”儿子的口气相当谦逊,但李可鲁怎么听怎么觉得他是在讽刺“过度的爆破会激发地震带波,起到一定的放大作用,就像传统的三极管一样。”

    李可鲁浑身一震。

    “您总不是在做诱发地震实验吧?”从背后传来的儿子的话,一字一句都敲打在李可鲁心上。

    就这样,由于杜晓林昨夜的噩梦,以及他心不在焉地开车的缘故;由于李可鲁今晨的震惊,以及他心不在焉地开车的缘故,两辆车终于相撞在了距项目场地两公里的地方。

    前方的项目场地已聚满人群,虽说不上是人山人海,但也可谓盛况空前。

    二

    每次新闻发布会之前,星河都需要在心里演练那些有可能被提到的问题。这里没有自己的专用办公室,只好把演练场所安排在洗手间。还不能长时间霸占洗手池前的镜子,那样无声地注视自己会让人觉得奇怪。星河只能站在隔间里心中默诵。

    “目前我国的地震预报工作到底进展如何?据说地震台预测到地震也不能随便发布,那要他们干什么?只是为了在震后测测震级吗?好多国外网站又快又准呢。”——问题相当尖刻。

    “不能这么说。预报是一回事,向社会公布预报结果又是一回事,这是有相关政策的。”星河息事宁人,十分低调“而在一连串小震或有感地震之后,是否会演变成强震,也是群众非常关心的问题,所以无强震发生的预报也很重要,有利于社会稳定。再说不要他们,以后就永远不可能实现地震的准确预报。”

    “我把问题具体化一些吧:据说在上次地震前两天,前兆地震台曾观测到明显异常的地震信息,但没有上报。”——这应该是一个比较理智的记者的提问。

    “你的消息没错,是没受到重视。”相信这时台下会飘过一阵低语。但面对大家惊讶的眼神,星河会解释得很慢“当时地震台正在改造,施工人员进出频繁,结果有关人员误认为这些异常信息是人为干扰所致,从而错失了预报良机。”

    星河知道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前兆地震台以前用的是老式测震仪,无法准确捕捉地震前兆信息。为了提高预报水平,该站进行数字化改造;地震前两天,刚改造好的部分数字地震仪偏巧观测到了异常信息——但到底没能发布地震预报。

    “会有这么巧的事情?”——可能会有记者穷追猛打。

    “也不算太巧吧。改造地震台也不是无的放矢,就是因为产生了警戒之心了才有此举措。”

    …

    星河在把事先想到的题目演练了两次半之后,在镜子前稍事整理才开门出去。大厅里已经三五成群地聚了不少人,打着招呼,交流着彼此的信息。一群小学生围在候风地动仪的仿真模型前,手里拿着不同型号的音影录制设备。

    “这是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我国古代用来预报地震的。”一个小男生给一个小女生解释。

    星河虽然走得匆忙,但还是回头拉住那名小学生“小伙子,这可不是预报用的。”

    “那是干什么用的?”

    “测量。”星河告诉他“地震发生时它会有反应的。”

    “事先不知道,事后才知道?那有什么用?”小学生狐疑地看着星河“再说你是谁?”

    “相信我,我是今天这个项目的总协调人,也算半个地震专家。”

    “专家的话也未必都对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