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三章 (第3/4页)
行的异端说来,我看不出有第二种选择。当然这唯一的选择也会有内心的部分对立。人生最困扰人的事,莫过于这种选择。这种选择,在一个人头脑简单的时候,只是黑白两极思想的对立,反倒容易;但当他知识程度较高、思想繁复的时候,就发现对立的思想并不那样是非立判、那样黑白分明,这日f候,你做选择之前,你会益形困惑,做了选择以后,也会矛盾丛生。在头脑简单的时候,你会很坦然的认为白是好、黑是不好,你选了个一百分,你不选那零分。但是,当你知识程度较高、思想较繁复的时候,你会近乎犹豫不决的发现:你选的白固然是一百分,但不选的黑也未必是零分,甚至是九十九分也不一定。这时候,你的困惑和矛盾就大多了。在这种九十九分的紧迫盯人下,你选了这一百分,你会若有憾焉的没选那九十九分,那九十九分会不断的闹你、闹你,对你尾随不舍。在这种关口,你必须有足够的智慧与达观去做选择后的适应与自解,而这种自解,有时难免是阿Q式的、难免颇有政治性的抹杀意味的。我曾有讽刺性的一首诗,叫做《落选的不好》,我背给你听: 矛盾不能成事, 矛盾只有苦恼。 该把你选出的放大, 再把落选的缩小, 人间的是非太多, 你不能全盘通晓, 为了说你选得对, 你必须说落选的不好。 这种选与不选,就好像我们到饭店吃饭。摊开菜单,你选了红烧明虾就不得不拒绝选干烧明虾、吉列明虾。智慧是什么?智慧是使你认为选红烧明虾最好;意志是什么7意志是使你砍掉干烧明虾、吉列明虾的沾恋与矛盾;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吃了红烧明虾泻了肚子,坐在马桶上还会笑。哲学家研究了半天哲学,其实哲学的真义,不过在此!" 君君笑起来,像一个小哲学家一般的笑起来。她努了一下嘴,慧黠而不服气的说:"如果哲学只在马桶上才发生作用,为什么不提前在餐桌上先发生作用呢?比如说,哲学该告诉你根本不必吃明虾,也许,你根本就不必选;也许,大胃王的哲学家会干脆全选,所有明虾,尽入肚中。" "人生不选择是不成的,不选就好像老处女,只有超然而没有生育;全选是不成的,全选就好像赌台上押所有的宝,赢在输里头。我的一个赌徒朋友怕死,枕着枕头念基督教的《圣经),枕头下又偷放着佛教的《大悲咒》。一天他死了——他想押所有的天堂,大概反倒下了所有的地狱!当然这些目标的性质不同于明虾,但是在对立中、在有你无我中,你不得不择一而选,问时身怀你的哲学,以备泻肚之需。" "如果不泻肚呢?" "那就表示你择一而选选得正确。换句话说,是否泻肚是检验选择的唯一标准。" "我们在吃饭哪!"君君警觉了。"怎么老绕着和马桶有关的谈。" "好吧,禁止再谈了。如果时光倒流,我还是我,照原样再活一遍。我再活一遍,所面临的问题,其实是一个老问题。这个问题是:一人到底该怎么选择?一千百年前,孟子就提出这种选择的困惑,在鱼与熊掌之间,他做了深入的讨论。他的结论是:生命虽然是我想保持的,但是如果有比生命更令我追求的,我就会舍生取义;死亡虽然是我想避免的,但是如果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患有所不辟不是一定要死,而是有牺牲的危险也不躲避,并不因为有牺牲、有危险,就不干了。孟子的问题其实也是屈原的问题。屈原见大卜,说: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他把疑说了一大段,重点只是两句: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榆生乎?这就是一个选择的当口。最后,屈原做了选择,他不肯从俗富贵、不肯榆生量走了与世俗相反的路线。三国的标衡,也有同样的问题。他的选择是宁正言不讳,以危身的路线。他的路线是对的,至少在曹cao、在刘表面前,你不能说他有什么不对。问题是他最后碰到了黄祖,黄祖是没有起码水准的老粗,结果把他杀了。我不大觉得称衡是有意找死,或是寿星老吃砒霜——活得不耐烦了。他只是宁正一言不讳而已。至于正言不讳以后别人杀不杀他,他无所谓。他没有兴趣去教育敌人,或揣摩敌人的水准。当然,他这种作风,上的山多终遇虎,最后碰到了黄祖型的敌人,他也一死了之。——患有所不辟也!人活着不仅是为了面包。对志士仁人说来,尤其不仅如此。一般人的标准是妻财子禄全有了,人生如此!尚复何求!这话用在凡夫俗子身上,全没有错;但是用在志士仁人身上,就把他们看得大小了!四百年前死的那位英国殉道者汤玛斯·摩尔、八百年前死的那位英国殉道者汤玛斯·贝凯特,他们都有着大好的尚复何求的条件,但是最后呢,还是无法弃其所守、还是都死于非命。这些人并不都是有意送死的人,但他们都是为了真理,患有所不辟也的人。结果既然命中难逃一死,最后除了一死,又尚复何求?:谁让他们都碰到黄祖型的统治者呢?" "问题是,"君君接下去。"问题是,你一定要硬碰硬,不做一点逃避的考虑吗?看你的作品,的确完全没有逃避。有的知识分子却不这样,他们事前逃避,事后写作内容也是逃避,至多伤痕一下而已。你怎么说?" "我以大陆的文学为例,来做说明。邓小平以八个字批评文革以后的伤痕文学,八个字是:哭哭啼啼,没有出息。为什么没有出息?因为哭哭啼啼是弱者的表征,强者绝不如此。强者是要据理力争、挺身而斗,强者并不自怜自己的伤口,强者关心小孩子的未来、千千万万小孩子的未来。拒领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文学家沙特,曾感慨的说,小孩子都快饿死了,文学还有什么意义呢?他指的文学,是弱者的文学,是哭哭啼啼,没有出息的文学。伤痕文学尽管没有出息,至少它还与自己成长的泥土结合、与生民同病、与国家共休戚,它并不逃世。但有一种逃世的准伤痕文学则不然,这种文学可跑得快,它快速的逃向祖国以外的世界,这种逃世是彻底的,这种文学的作者制造一种假象,是祖国有负于他,事实上,是他吸收了祖国泥土的营养才成长而有今日。我们不清楚他的党是否有负于他,但在祖国动乱时候,他并非独来独往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有原则知识分子;相反的,他还是党员,未尝不参与打压异己。这种文学工作者比起日本的懦种文学家川端康成还不如。川端康成在祖国动乱时吓得喋若寒蝉,勇敢抗争的文学家牺牲了,他却藏在欣赏女人的世界里,回到自古以来的悲哀。他说他悲哀以外,也反抗、也讽刺,方法是在电车上和灯火管制的床上读《源氏物语》,用读书聊以表示对时势的反抗和讽刺,我的天!这是那门子的反抗?那门子讽刺?但没人敢笑川端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