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_章六十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六十二 (第6/8页)

,不久,又在总港口修建闸门蓄积河水。

    仪真、江都二县之间,有官塘五处,修筑闸门蓄水,用来灌溉百姓田地,有财有势的人强占去把它作为家业,真、扬之间运道阻塞。

    嘉靖二午,御史秦钹请求恢复五处官塘。

    依从他的请求。

    万历五年,御史陈世宝说:“仪真江口,距离闸门太远,请在上下十数丈左右增建二座闸门,根据湖水增减而开关,以便拦截出长江的船只,全都使其进入闸门,或许能避免滞留。”奏疏上呈,议定施行。

    自塔河,在泰州。

    往上通到邵伯,往下连接大江,斜对常州孟演河与泰兴北新河,都是浙江漕河的支河道。

    从陈管开始开通。

    宣德年问,依从赵新、陈祚的请求,命令陈瑝役使民工四万五千余人疏通它,建立新闸、潘家庄、大桥、江口四座闸门。

    正统四年,河水冲破堤防,闸门被堵塞,都督武兴因此关闭不用,仍然从瓜洲回绕堤坝。

    瓜洲的堤坝,洪武年间所修筑,总共十五处,排列于东西二港之间。

    永乐年间,废弃束坝成厂房,用来储存木材,只保存西港七坝。

    漕运船只失去了停船靠岸的地方,多次遭受大风的危险。

    英宗初年,纔又疏通东港。

    不久,巡抚周忱在白塔河的大桥闸修筑堤坝,按照一定的时间开关,漕运船只逐渐分开航行。

    自从镇江襄河开通,漕运船只出甘露、新港,直接渡过瓜洲;然而白塔、北新,都因为长珏路途危险遥远,舍弃而不经由那里。

    卫漕,就是卫河。

    源出于河南辉县,到达临清与会通河汇合,往北到达天津。

    从临清以北都称为卫河。

    详情都记载于本《河渠志》。

    白漕,就是通济河。

    源出于北方边境地区,经过密云县雾灵山,成为潮河川。

    而富河、罾口河、七渡河、桑干河、三里河都汇合于此,名叫白河。

    往南流经通州,汇合通惠及榆、浑各河,也叫潞河。

    三百六十里,到达直沽汇合卫河流入大海,依靠它来畅通漕运。

    杨村以北,其水势居高流下,如高屋建瓴,河底多淤沙。

    夏秋洪水来临苦于水淹,冬春河水细小苦于不通畅。

    冲毁堤防、改道不定大致与黄河相同。

    更儿渡,在武清、通州之间,是格外重要的地方。

    从永乐到成化初年,一共八次溃决,便派遣民工修筑堤岸。

    然而,正统元年的决堤,造成的灾害格外严重,专门敕令太监沐敬、安逮侯柳溥、尚书李友直根据情况筹划安排,派遣五个军营的兵士五万人及民工一万人修筑演决的堤岸。

    又命令武进怕朱冕、尚书昊中役使五万人,离河玺整二十里处开凿河道一条,导引白水流入其中。

    二处工程一起竣工,人们都很便利,赐予河名叫做通济,赐予河神叫做通济河神。

    在此之前,永乐二十一年,修筑通州到直沽的河岸,有被冲决的,随时修筑作为常规。

    等到通济河完成,决堤而修筑好的也有多次。

    万历三十一年,依从工部的主张,挖通通州到天津白河,深四尺五寸,所挖沙土便在两岸筑堤,用文字写定着为命令。

    大通河,是元郭守敬所开凿。

    从大通桥往东行,到达通州高丽庄,与白河汇合,到达直沽,汇合卫河流入大海,长一百六十多里。

    每隔十里建立一座闸门,蓄积水流拯济运道,其名叫做通惠。

    又因为白河、榆河、浑河合流,也叫做潞河。

    洪武年问逐渐废弃。

    丞乐四年八月,北京行部说:“宛平昌平西湖、景柬牛栏庄及青龙华家瓮山三处闸门,被水冲决堤岸。”命令派遣军民进行修治。

    第二年又说:“从西湖、景束到通流,共计七处闸门,河道淤塞。

    从昌平东南的白浮村到西湖、景束流水河口一百里,应当增设十二处闸门。”依从其主张。

    不久,闸门全都被堵塞,不再通行船只。

    成化年问,漕运总兵官杨茂说:“每年从张家湾停止用船运粮,再用车转运到京都,雇金不可估量。

    旧通惠河石闸门还存在,深二尺左右,修建闸门蓄积水流,用小船分载转运很便利。”又有主张在三里河从张家湾畑墩桥以西疏通河流停靠船只的。

    下交朝廷大臣集中商议,派遣尚书杨鼎、侍郎乔毅观察测量。

    上奏说:“原先有闸门二十四座,通水行船。

    但是,元朝时水在宫廷围墙之外,船只能够进入城内海子湾。

    现在,水从皇城金水河流出,原先的河道不能再通行。

    并且,元时人导引白浮泉往西逆流,现在经过皇陵,担心妨碍地脉。

    又一亩泉经过白羊口山沟,两条水流被冲断很难导引。

    丽城南三里河原先役有河流的源头,正统年问修筑护城河,担心雨水多了河水泛滥,于是,开通正阳桥东南低下之地,打开护城河口来排放河水,纔有三里河之名。

    从护城河口八里,开始连接浑河。

    原先,渠道两岸多有庐墓,水浅河窄,又必须增引另外的水流来贯通。

    如西湖草桥源出于玉匠局、马跑等地,泉水不深水流不远。

    元人曾经引用金口水,其水汹涌淹没百姓房屋,因此随即就废弃。

    只有玉泉、龙泉及月儿、柳沙等泉,全都出于西北,顺着山脚流行,可以导引流入西湖。

    请求开通西湖的水源,关闭分流湖水的清龙闸,导引各泉水从高梁河,分流其二分之一经由金水河流出,其余则从都城外护城河流转,在正阳门束面汇合。

    城外护城河暂且关闭,使其不要流入三里河合流。

    大通桥闸河随着旱涝而开关,那么,船只就能够靠近粮仓,非常便利。”皇帝依从他的主张。

    刚刚派遣兵士役夫九万人进行修治疏通,适逢有灾异发生,诏令停止各处劳役。

    主管部门认为漕运之事重大,于是,命令四万人疏通城外护城河,而西山、玉泉以及到张家湾河道,也已经从中得到好处了。

    过了五年,于是诏令平江伯陈锐,副都御史李裕,侍郎翁世资和王诏督促漕运兵士疏通通惠河,依照杨鼎、乔毅前面的主张。

    第二年六月,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