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_章六十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六十二 (第7/8页)

程竣工,从大通桥到张家湾浑河口六十多里,疏通泉水三处,增建闸门四座,漕运船只逐渐畅通。

    然而,元朝时所导引的昌平三处泉水全被断绝不流通,仅仅导引一西湖之水,又只分流其中二分之一,河道狭窄容易被盗开而河水干涸。

    不到两年,像原先那样不通畅。

    正德二年,曾经疏通过一次,并且,修治大通桥到通州闸十二处,拦河坝四十一处。

    嘉靖六年,御史昊仲说:“通惠河屡次经过修复,都被有权有势的人所阻止。

    祇是通流等八处闸门遗迹还在,凭借遗迹而修成它,成功很容易,每年可以节省车费二十多万。

    而且历代漕运都是到达京师,没有把储藏的国粮储备在五十里以外的情况。”皇帝心里认为这样对,命令侍郎王軏、何诏及昊仲共同观察测量。

    王軏等说:“大通桥地势高于白河六丈多,假若挖深到七丈,导引白河到达京城,各处闸门可以全部取消,然而,不容易议定。

    计划祇是疏通修治河闸,但是,通流闸在通州旧城中,经过二处永门,南浦、土桥、广利三座闸门都在街市,不便于转运。

    只有白河靠近旧小河废坝西边,不足一里就到堰水小坝,应当修筑它,使其通到普济闸,可以省去四座闸门两座城门转运之力。”然而,尚书桂萼说不方便,请求改修三里河。

    皇帝交付他的奏章给大学士杨一清、张璁。

    杨一清说:“利用旧闸门使用转运的办法,省去运粮军的辛劳和耗费,应当决断施行这个办法。”张璁也说:“这是一劳永逸的办法,桂萼所说的办法耗费多成功困难。”皇帝就拒绝了桂萼的主张。

    第二年六月,昊仲报告河道修成,接着上疏陈述五件事,说:“大通桥到通州石坝,地势高出四丈,流沙容易淤积,应当随时加以疏通修治。

    管河主事应当专门委任,不要让他兼管其它事情。

    官吏和管理闸门的人因为停止运输而被裁减的,应当恢复到原先的人数。

    庆丰上闸、平津中闸现在已经不使用,应当改建通州西水关之外。

    驳船制造费用以及每年的修治,都应当酌情处理。”皇帝认为前朝多次勘测施行都没有达到成功,昊仲等经过四个月治理工程就成功,诏令给予奖赏,全部依从他的请求。

    昊仲又请求保留督工郎中何栋专门管理这件事,作为长久之计。

    依从他的请求。

    九年,提升何栋为右通政,仍然管理通惠河河道。

    这时,昊仲出任处州知府,进献所编撰的《通惠河志》。

    皇帝命令送到史馆,搜集编入《会典》,并且颁布工部刊行。

    从此以后,漕运船只直达京城,直到明朝末年。

    百姓思念昊仲的功德,在通州修建祠庙祭祀他。

    蓟州河,是运送蓟州军粮的河道。

    明朝初年,海运军粮到蓟州。

    天顺二年,大河卫百户闵恭说:“南京同直隶各卫,每年用旗军运送军粮三万石到蓟州等卫粮仓,越过大海七十多里,风狼危险可怕。

    新开通的沽河,北面对着蓟州,正好与水套、沽河相对,南北相距四十多里而路途径直,并且水深,这中间阻挡隔绝的地方只有四分之一,假若开通沟渠用来运输军粮,可以没有海运的忧患。”下交总兵都督宋胜、巡按御史李敏巡行视察可否施行。

    宋胜等说很方便。

    于是开通直沽河。

    宽五丈,深一丈五尺。

    成化二年第一次疏浚,二十年再次疏浚,并且疏通鸦鸿桥河道,建立丰润县海运军粮储藏粮仓。

    正德十六年,运粮指挥王瓒说:“直沽东北的新河,转运蓟州军粮,河流水浅,潮水到达纔可以行驶船只。

    边关常常缺乏军粮,应当疏通使其水深河宽。”依从他的主张。

    原先,新河每隔三年疏通一次。

    嘉靖元年,改为每隔二年疏通一次,将其作为常规。

    十七年,疏通殷留庄大口到旧仓店一百一十六里。

    丰润环香河,疏通于成化年问,运送粮食十多万石,供给蓟州东路的军队。

    后来,因堵塞而废弃,军粮改由蓟州供给,很不方便。

    嘉靖四十五年,依从御史鲍承荫的请求,恢复它,并且建立三座闸门在北济、张官屯、鸦鸿桥,用来蓄积水流。

    旦平河,是运送各守护皇陵官兵军粮的水道。

    起于巩华城外安济桥,到达通州渡口。

    长一百四十五里,其中淤塞水浅三十里很难行驶。

    隆庆六年,大力疏浚,运送给长陵等八卫军队每月军粮四万石,于是完成流通。

    万历元年,又疏通巩华城外的旧河道。

    海运,开始于元至元年间。

    伯颜任用朱清、张管运输粮食到京城,仅仅四万多石。

    这以后一天天增多,达到三百多万石。

    当初,海运航道一万三千多里,最危险可怕,随后,开辟新的航道,稍微捷近。

    后来,殷明略又开通新的航道,尤其方便。

    然而,都出于大海,如果风向有利,从浙江西到达京师不超过十天,但是,倾覆损失太多。

    洪武元年,太祖命令汤和制造海船,运送军粮供给北征的兵士。

    天下安定以后,征召水工运送莱州洋海仓储的粮食以供给永平。

    后来,速左及其以北多次用兵,于是,靖海侯昊祯、延安侯唐胜宗、航海侯张赫、舳胪侯朱寿先后转运辽东的军粮,把它作为常规。

    督促江苏、浙江靠近海边的卫军大船一百余艘,运送军粮数十万石。

    赐给将校以下绮帛、胡椒、苏木、钱钞各有差别,役夫便免除其家一年的赋税,淹死的人优厚抚恤。

    三十年,因为辽塞军粮有盈余,只足命令辽东兵士在驻地耕种其地,从而停止海运。

    丞乐元年,平江伯陈逭督促海运运粮四十九万余石,供应北京、辽东。

    二年,因为海运只能到达直沽,另用小船转运到京城,命令在天津设置露天粮囤一千四百所,用来扩大储蓄。

    四年,决定海运陆运同时运输。

    陈琼每年运粮一百万石,在直沽尹儿湾城修建百万石仓。

    天津卫籍兵一万人驻守。

    到这时,命令江南粮食一部分经由海运,一部分经由淮河、黄河,再陆运到卫河,进入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