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四十七 (第6/9页)
况。 那些参差互异的,可以推而知之。 第一次授官的称听选,升任的称升迁。 选拔官员的办法,每年吏部六次考核、六次选拔。 共引选六次,类选xue次,远方选二次。 初次选任以及考核决定升降的,双月大选,其次序定在单月。 改授官、改降官、服丧制、候补缺的,在单月紧急选取。 在职官吏中选拔任用官员,三年举行一次。 举人请求恩准,岁贡生就任教官,没有固定的日期。 凡是升迁,必定要考绩期满。 如果官员空缺应该补充不能等待期满的,叫做推升。 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由朝廷推举,或奉特别圣旨。 侍郎以下以及祭酒,吏部会同三品以上官员在朝廷推举。 太常卿以下,由部推举。 通政、参政以下官吏,吏部在弘政门会选。 詹事由内阁决定,各衙门由各掌印官决定。 在地方之官,只有督、抚官由朝廷推举,九卿共同参与议决,吏部主持。 布政、按察官员空缺,由三品以上的官员会同推举。 监、司之官,便按官级次第升迁。 那些防边兵备等官,大致都由选择保举之人担任,付给敕命文书,边府之官以及其副职也付给敕命。 蓟、辽的昌平、蓟州等,山西的大同、河曲、代州等,陕西的固原、静宁等六十一处,都是边地缺员,尤其审慎选拔授任。 有功的超越位次提拔,贻误封疆大事的惩罪不赦免。 内地的监司之官大都按位次升迁,以后也多有越级升迁不拘泥于位次的,有的在一年中升迁四五次,从愈事升迁至参政。 监、司之官多额外添设,守、巡之外,往往另立数个官衔,不能统一。 在地方府、州、县的正职官和佐副官,在京的大小九卿的属官,都常常选官,选拔、授任、升迁、除任,全部由吏部执行。 开初用拈閜之法,到万历年问变为抽签。 万历二十九年,文选员外郎倪斯蕙条陈上奏铨政十八件事,其中之一就是议抽签。 尚书李戴拟行回复同意,孙丕扬跟着便执行,后来虽然有讥讽其失误的,但整个明代不再更改。 洪武年问,确定南北更换调动的制度,南方人在北方作官,北方人在南方作官。 其后官制渐渐固定,除学官以外,不能在本省作官,也不限定南方或北方。 当初,太祖曾经到奉天门选拔官吏,并且训谕不要拘泥于资格。 选择人有选中就授官侍郎的,而任盛、司的最多,进士、监生以及被举荐的人,交错着使用。 给事、御史,官员中也初次授官者与升迁者各占一半。 永乐、宣德以后,渐渐按照资格授官,而台省还是多初授官。 至弘治、正德以后,纔拘守资格,举拔、贡举虽然与进士并称正途,但是轻重高低,不异于天上地下。 隆庆年间,大学士高拱说:“开国之初,举人登上八座成为名臣的很多。 以后进士纔渐被看重,而举人地位很轻,到了现在已达极点。 请求从授官以后,只考核政绩,不过问其身份资历。”然而形势已经积累深重,不能复返。 崇祯年问,上言的人多次申论“三途并用”的道理,问或推荐一二举人如陈新甲、孙元化这样的人,放在显要官位,但最终在高官位上倾覆。 任用武举人陈启新为给事,也声败名裂。 于是朝廷又认为不如按照资格任用。 而进士误国的人也真正不少。 给事中、御史全称科道。 每科五十人,每道一百二十人。 明朝初年至天顺、成化年间,进士、举贡、监生都能选拔补官,那些升迁为给事中、御史的人,推官、知县之外,有的由学官充任。 其后,监生和新考中的进士都不能参与。 或者由庶吉土改授,或者取由内外科目作官三年考核期满的考核选用。 京官则两京五部主事、中书、行人、大理评事、太常博士,国子监博士、助教等,地方官则推官、知县。 从推官、知县选入的,叫做行取。 其中有特荐的,则任官期限虽然没有满,也能够参与考选。 考选要枧科道缺额而定,多少无确定额数。 其授予官职,吏部、都察院协同拟定,给事之官都是实补,御史必须试用一年纔实际授官,祇有庶吉士不这样。 嘉靖、万历年间,曾经下令部曹官不许改科道,后来也间或施行。 举贡、推官、知县,按规程能够与进士一同考选,大抵仅仅占四分之一。 嘉靖年间,曾经命令监生参与选拔,不久又罢除不施行。 万历年间,各种制度都废弛了。 万历二十五年,台省新旧人数不足应当额定设置人数的一半。 万历三十六年,一科只有几个人,每道祇有二人。 南科用一个人代理九个人的职务长达二年,南道也只有一个人。 内台已空虚,京城之外的官员也缺额,淮、扬、苏、松、江西、陕西、广东、广西、宣、大、甘肃、辽东巡按以及陕西的茶马官,河东的盐课官,缺空达数年。 给事中陈治则请求紧急考核选录,没有回复。 万历三十九年,考核选用的奏疏呈上,又留宫中不下发。 推官、知县拟提拔为台省官员,候命于京城,离去与留下不能自如。 万历四十六年,掌河南道的御史王象恒又上奏说:“十三道御史在官位的只有八人,六科给事中只有五人,而册封典试等差职,以及内外巡察四方上报期满告病请求替代的奏疏接踵而至,应当赶快商议变通的办法。”大学士方从哲也上奏说:“考核选拔众臣,等候六年,艰难困苦都全部尝到了。 吏部商议咨询礼部、都察院按官次列出差额,都是权宜的办法,不如特别允准各部自己推选,让众臣受命供职,足以保存施政的要领。”而皇帝始终都不回复。 到光宗初年,前后考核选官的奏疏全都下发,而台省的官员一朝纷然罗列。 考核选拔的规程,优秀的授予给事中,其次的授予御史,又其次的由部曹任用。 虽然临时考试,而事先有调查的底单,出于九卿、台省等臣之手,往往据以作为高低的依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