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四十九 (第12/13页)
他处。 典籍二人,从八品,侍书二人,正九品,后来不常设。 待诏六人,从九品,不常设。 孔目一人,没有入流。 史官修撰,从六品,编修,正七品,检讨,从七品,庶吉士,没有固定的额员。 学士掌管制策诰令、史册、文章的事务,以考订评议制度,详细订正文书,预备天子询问。 凡是御前讲席每天讲习经史纂修实录、宗室谱牒、史志等各种书,编纂六曹奏章,都奉敕令而总领办理。 诰敕,以学士一人兼领。 正统年间,王直、玉墓以礼部侍郎兼学士,专门负责诰敕,后来罢除。 垫涂七年,恢复设置。 :垂婆年间,自钹、费宏等由礼部尚书进入塞扬,专门掌管诰敕。 塞堕大年又罢除,以讲、读、编、检等官管理。 大政事、大典礼,聚集群臣会同商议,则与各部门参议决定其可否。 皇上临幸太学听讲,所有郊祀庆贺成功等各种宴会,则学士侍坐于四品京卿以上。 侍读、侍讲掌管讲读经史。 《五经》博士;起初设置五人,各自负责专门一经讲读大义,后来特别赐予圣贤先儒的后世子孙世袭,不管理院中事务。 史官掌管修纂国史。 凡是天文、地理、皇室宗族、礼乐、兵刑各种大政事,以及诏敕、书信檄文,批答王言,都登记并誊录,以预备编纂实录。 国家有纂修著作书籍,便分别掌管考证辑补写作的事务。 御前讲席充当展卷官,乡试充当考试官,会试充当同考官,殿试充当收卷官。 凡是记录帝王日常生活,编纂六曹奏章,誊写黄籍册封等都充任。 庶吉士在翰林院读书,以学士一人教导他们。 侍书掌管以六书供奉侍候。 待诏负责应对。 孔目掌管公文。 呈元年,刚设置翰林院,官阶正三品,设学士,正三品,侍讲学士,正四品,直学士,正五品,修撰、典簿,正七品,编修,正八品。 洪武二年,设置学士承旨,正三品,改学士,从三品。 侍讲学士,正四品,侍读学士,从四品,修撰,正六品。 增设待制,从五品,应奉,正七品,典籍从八品,等官。 十三年,增设检阅,从九品。 十四年,确定学士焉正五品,革除承旨、直学士、待制、应奉、检阅、典簿,设孔目、《五经》博士、侍书、待诏、检讨。 命令编修、检讨、典籍同左春坊左司直郎、正字、赞读考察驳正各司奏章,平正允当便签署其职衔为“翰林院兼平驳诸司文章事某官某”,署上自己姓名。 十八年,重新确定官品人数,如网上文所列,祇是没有庶吉士,把侍读提到侍讲之前。 建文时期,仍旧设承旨,改侍读、侍讲两学士焉文学博士,设立文翰、文史二馆,文翰馆居处侍读、侍讲、侍书、《五经》博士、典籍、待诏,文史馆居处修撰、编修、检讨。 改孔目为典簿,改中书舍人为侍书,而隶属翰林院。 又设文渊阁待诏以及拾遗、补阙等官。 成祖初年恢复旧制。 那年九月,特别选拔讲、读、编、检等官参与机要事务,选用没有定员,称之为内阁。 因而解缙、胡广等已值班文渊阁,还是相继署理院事。 到洪熙以后,杨士奇等加官至师保,礼仪超过百官,纔不再署理院事。 正统七年,翰林院落成,学士钱习礼不设杨士奇、杨溥的座位,说“这不是三公府”,二杨上报皇帝。 于是命工部准备桌椅,礼部定位列次序,以内阁本来就是翰林职位。 台堕、坠鏖以前,公文称呼,还称翰林院,以后则直接称内阁。 它在六部,自成化时期,周洪谟以后,礼部尚书、侍郎必定来自翰林院,吏部两侍郎必有一个来自翰林院。 那些来自翰林院的,尚书便兼学士,六部都是这样,侍郎便兼侍读、侍讲学士。 那些在詹事府以及坊、局官员,视其品级,必定带翰林院官街。 詹事、少詹事带学士街,春坊大学士不常设,庶子、谕德、中允、赞善、洗马等则带讲、读学士以下至编、检官街。 史官,从洪武十四年设置修撰三人,编修、检讨各四人。 此后由一甲进士任职及庶吉士留馆任职,往往超编,没有定员。 嘉靖八年,又确定讲、读、修撰各三人,编修、检讨各六人,都从吏部推举替补,如同各司的条例。 然而不久,就因为侍从人员少,诏令选拔端正有学问的人以充当人选,因此改御史胡经、员外郎陈束、主事唐顺之等七人都为编修。 以后仍旧因循旧例,由庶吉士授官,最终无定员。 崇祯七年,又考试选拔推官、知县等为编修、检讨,然而也是创举,不是常制。 庶吉士从洪武初年有六科庶吉士。 十八年,以进士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近侍的人,都称庶吉士。 永乐二年,开始定为翰林院庶吉士,选拔进士中文章优等以及擅长书法的人担任。 三年考试他们。 那些留用的,二甲授官编修,三甲授官检讨;不能留下的,便焉给事中、御史,或出京任州县官。 宣德五年,阕始命学士教导学习。 万历以后,掌管教导的,专门用吏、礼二部侍郎二人。 明朝初年,曾经设置弘文馆学士,洪武三年设置,以胡铉为学士,又命令刘基、危素、王本中、睢稼都兼弘文馆学士,不久罢除。 宣德年间,恢复设弘文阁于思善门右,以翰林学士杨溥执掌阁印,不久并入文渊阁。 秘书监,洪武三年设置,官阶正六品,任命监丞一人,直长二人,不久决定设令一人,丞、直长各二人,掌管内府书籍。 十三年,并入翰林院典籍。 起居注,甲辰年设置。 昊元年定官秩正五品。 洪武四年,改定正七品。 六年,升从六品。 九年,定起居注二人,后来革除。 十四年,恢复设置,官阶从七品,不能罢除。 至万历年间,命令翰林院官兼任此职。 不久又罢除。 不久都罢除。 国子监,祭酒一人,从四品,司业一人,正六品。 它的下属,绳愆厅,监丞一人,正八品。 博士厅,《五经》博士五人,从八品。 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助教十五人,从八品,学正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