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四个秀才一台戏 (第18/19页)
在他已经成了中央主要领导者之一,看来我不会看人,他确实不只是夫子秀才呀…” “伏尔加”停在十五号楼,胡昭衡下车便深深吸吮了一下钓鱼台的新鲜空气,与他同车而来的江枫,也深吸了一口气。陈伯达在接见市革筹小组全体成员之前,先单独接见他们两位原天津市负责人,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种荣誉。 当然,陈伯达不会像过去那样迎候在半路,甚至也没有出楼迎新,但胡昭衡并不感觉有异。毕竟陈伯达的地位已经高高在上,不能还像过去那么随意… “老相识了,找来随便谈谈。”这是见面时陈伯达讲的第一句话。他显得春风得意,显得兴高采烈,与胡昭衡的握手也还热情得“够朋友” 相比之下,胡昭衡要拘谨些了,过去见面的那种亲热劲已经更多地被感激和尊重所替代,握手后,在主人指示的位置上坐下来。 变化很大,却都是自然而然。从头至尾是陈伯达主谈,胡昭衡和江枫只是偶尔插空汇报几句情况。陈伯达从来不曾这样健谈,四小时没停嘴。谈天津情况,小站情况,干部情况,对军队的态度… “伯达同志”胡昭衡在汇报天津情况时,因为谈话机会少,又不能多讲,所以匆匆提出最关心的问题“过去您对天津工作有许多好的指示和建议,比如技术改造,托拉斯,还有您督促过的‘一步炼钢’试验和治碱研究…” 他的话被陈伯达用手势打断了。 “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是文化大革命。”陈伯达稍一犹豫,眉头皱了皱,还是讲出口“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你呀——”陈伯达拖长了声音,摇摇头“虽然当过兵,到底还是夫子。” 胡昭衡看一眼江枫,不再做声。 “你们看报了吗?林副主席是毛主席最亲密的战友。”陈伯达说到关键处,还是老习惯,认真点点头“这个最字是重要的;这一最,就没有别人了。” 陈伯达讲这段话的语调神态,不能不使人想起当年他谈到“少奇同志”和“小平同志”时的语调神态,想起他讲的那句话:“一线抓什么,反映着二线想什么。” 在结束四个小时的长谈时,陈伯达用高高在上的训诫语气对胡昭衡说:“你记住我说的:胜利者会走向自己的反面。” 离开钓鱼台时,胡昭衡是一种复杂心情,既感谢陈伯达“够朋友”不忘旧情,同时也明白,过去的“秀才人情”是过去了,再也不可能复回。他在日记里含蓄地写了一句:“遇到一些情况触发了我对个人职务地位的一些不愉快想法…” 两个月后,胡昭衡奉市革筹小组指派,为“天津工学院八二五”问题去京向陈伯达请示时,情况全变了。完全是“接见”的形式。胡昭衡带秘书崔广兴坐好等候,到钟点陈伯达才进来,看见胡昭衡就像看见陌生的地方干部一样毫无感情流露,既不寒暄也不问任何情况,坐下来就用官场上公事公办的语气宣布:“我很忙,不能多讲。材料我看过了,下面谈些意见,你们可以记录。” 胡昭衡一声不响地掏出笔,同秘书崔广兴一道开始记录。他心里不舒服,明白友情已经全不存在,也明白最后消失干净的原因。 天津市有人举发姚文元的父亲姚蓬子是叛徒,材料送上来,胡昭衡按原则送交中央。康生见到后发了脾气,下令追查背景,并点着胡昭衡的名说:“查查这是个什么人,为什么要这样搞,有什么历史和现实背景?” 康生不认识胡昭衡了,陈伯达还能认识吗? 紧接着便有天津“造反派”上京告状,找陈伯达,揭发胡昭衡历史上曾经被捕过。陈伯达向“造反派”郑重声明:“我过去和胡昭衡不认识。” 接见时的讲话当天便印成小报,散发于天津。胡昭衡看到后,只喃喃了三个字:“结束了。” 陈伯达当众宣布:“我过去和胡昭衡不认识”之后三天,又不得不接见胡昭衡,那情景确实是尴尬的。当他在上面讲“意见”时,目光有点没处落,因为他从来不是拿稿子讲话“听众”又只有那么几个人,又近在咫尺,不像群众大会上那样拉开距离很自在;目光时而望上去,时而落下地,时而远放窗外,时而收在茶几上。即便如此,还是有目光相遇的时候。这种时候他可以强迫自己像是什么也没见、目光像扫过一片旷野那样淡漠,可是血液却无法控制地涌上脸来,脸上的肌rou也不自在地这里那里地抽动一下,于是,各种神情便会由于找不到明确位置而乱成一团,陷入窘迫。 胡昭衡同情这位过去的“朋友”所处窘境,索性埋头记录不再向上看。他又多了一种明白,明白要断绝过去的一切还必须有个痛苦的过程。 陈伯达讲完意见,马上又宣布:“我很忙,今天就到这里吧。” “感谢伯达同志的指示,”胡昭衡明智地起身告辞“我马上回去向革筹小组汇报。再见。” 胡昭衡落落大方地同陈伯达握一下手,落落大方地主动离开了。 天津市成立“革委会”时,陈伯达一边表态:“胡昭衡的历史问题审清之前就不要参加市‘三结合’了”另一方面又托入给胡昭衡递话:“群众组织有意见,要避嫌。”到1970年春,对胡昭衡给中央几位首长写的信,陈伯达一方面将自己在信上所指示的内容让解学恭转告胡昭衡,以示尽了最后的一次“秀才人情”另一方面又通过秘书及解学恭转告说:“今后不要再给我写信了。” 信不要写了,面当然更不要见了。这个结束“秀才人情”的痛苦过程到此总算画了句号。 可也不能算完。胡昭衡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工作,调卫生部任副部长,家搬入复外大街二十二号楼。在这里,他遇见了过去气派的旧邻,搬入二十二号楼的康生夫人曹瑛(即曹轶欧人胡昭衡本能地站住脚,欲言又止,想招呼又未能抬起手,舌头恰似粘在鄂上了。只片刻的犹豫,这位当年的“曹大姐”已经低着头走过去了。在她居住的那个单元门上,贴有许多当年受难者发泄愤怒的条子。那条子上写的话很难听,不讲也罢。 在新居里,胡昭衡从电视上看到陈伯达老态龙钟,被搀扶上被告席,接受人民的审判时,仍然心情复杂地叹了几声长气。他只说了一句话:“可为一切有才有能者鉴。” 1977年12月29日“人民文学”在海运仓总参招待所召开座谈会,许多劫后的幸存者赶来参加,其中就有周扬。他也白了头,当时住中组部招待所等待分配。 12月30日上午,周扬在全组大会上发言。从参加会议的《十月》副主编张守仁的纪录上可以看出,他所关心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