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四个秀才一台戏 (第19/19页)
所要谈的仍然是“两条线”30年代一条线,十七年一条线,到底是红是白还是黑? 周扬的声音混和了痛苦和欣慰,因而更显沉重。 “很多年没有参加这样的会了。我能够在这里发言,是因为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粉碎‘四人帮’的胜利。我是文艺战线上的老兵,几十年来,缺点错误很多…我认为批判意见对我是很好的教育,很多人是好意的嘛。至于‘四人帮’搞的那一套,对我的诽谤、诬蔑、陷害很重。‘四人帮’起了反面教员作用,为了这个反面教育,全党全国人民付出了很大代价。” 他停顿一下,沉重地问:“世界上有什么收获能不付代价呢?” 全场寂静,无数闪烁出隽冷思考的眼睛宛若充满理念的深邃的海。 “我们评价历史,既不美化,也不能丑化。30年代,我们这帮人还年轻,文化运动一发,站都站不稳,怎么能当成熟的人来要求?我们从世界观上讲,差得很远,但从政治信仰讲,我们是坚信共产主义。有的同志为了这种信念,牺牲了他们的生命…” 周扬的声音开始颤抖,泪水盈眶。他突然闭了嘴,竭力想忍住什么,把脸孔仰上天去。可是,他失败了,两条泪水像河一样顺两腮落下。他就那么哭着讲下去: “我是‘左联’书记,‘左联’五烈士:李求实、柔石、殷夫、胡也频和冯铿,他们为什么献出生命?夏衍为什么写《包身工》,为什么翻译高尔基的《母亲》?革命嘛!国民党把我们‘左联’说成是30年代的文艺黑线,‘四人帮’也把我们说成是30年代的文艺黑线…就是这么简单一个事实!” 会后不久,周扬恢复了工作。他曾推荐胡昭衡担任文化部长,由于当时胡昭衡还未“解放”这个推荐未能实现。 当年的四个秀才,只剩下胡昭衡与周扬保持了友谊,保持了来往。开始是天津北京之间运动着来往,胡昭衡调北京后,两人来往更多更频繁。当周扬由于“异化”问题受到一些同志的善意的批评时,胡昭衡去看望周扬更勤。他说:“这是学术问题,应该允许争论,要接受‘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不能乱扣帽子。” 一杯清茶,一夜长聊,对于秀才确实是惬意的享乐。何况,人的年纪越大,越喜欢回忆过去的峥嵘岁月,过去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哎,还有奉新你知道吧?” “认识,《大刀进行曲》的作者。” “他也牺牲了。” “就牺牲在我们内蒙通辽一带。” “哎,夫子,你在内蒙工作时间久,熟人多,帮我找找麦新牺牲的材料吧?” 胡昭衡点头:“我想办法找,估计问题不大。” 可是,周扬病倒了,变成了植物人。即便这样,胡昭衡仍然坚持去看望,握着这位失去思维的老朋友的手,望着那熟悉的面孔,继续跟他聊,继续那丢不下的秀才交往: “周扬,你还记得麦新同志吗?…他牺牲在内蒙通辽一带。他跟你也很熟,你不是常念及他吗?” 真是奇迹,周扬竟睁开了眼! “你让我帮忙找他牺牲的材料,我帮你找来了…” 胡昭衡略显激动地俯身大声说。可是,周扬却合上了眼。胡昭衡继续讲着,他坚持已经把这最后一个消息留给了他的老朋友。 周扬逝世了,胡昭衡参加了追悼会。 他哭了。四个秀才只剩下他一个人… 1991年,一群文化人来到福建惠安县。这是陈伯达老家。 自古以来,不论忠jianian,只要成为名人,就有墨客sao人去寻古访旧。负责接待的当地领导人听说这群文化人居然要去看“陈伯达故居”顿时脸变色,头摇晃:“别去别去,千万别去,别给我们找麻烦。” “要去去,一定要去。”文化人都学着他的腔调,越认真越逗乐“不给你们找麻烦。” 文化人没有官身作累,忌讳少,越有人阻拦兴致越高,一个不缺地集体去参观。 那是山区,也算林木葱茏。陈伯达死后,骨灰移至老家,放在他出生的小屋里、摆在遗像前。骨灰盒和遗像两侧有副对联,谁若关心对联写什么,不妨去信问当地人。屋里只有一个不大不小的花圈。 参观者中,有我的朋友张守仁。他生来一副菩萨心肠,见那骨灰盒便问当地人:“为什么不埋了?” “中央没表态。” “埋死人不用谁表态,你们也太过谨慎了。” “他有遗嘱,让把骨灰扔茅坑,我们也没扔…” 陈伯达讲“把骨灰扔茅坑,”这话能不能当遗嘱?陈伯达生前有忏悔,秀才终归是秀才,冲动起来讲出扔茅坑的话,是不好当遗嘱的。另一方面,他又是个唯物论者,不信死后有灵魂。当年胡昭衡参加“磕灰”的义务劳动,陈伯达就议论过“粪肥田”“灰也肥田”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愿把骨灰用去肥田,也确是一种对人民的仔悔之念之举。 张守仁在那骨灰盒前又问当地人:“你说实话,你们对自己家乡出来这么个人物是什么看法?” “你们来了,我们觉得很亲。”一位老乡策略地回答。 “反正他是干过大事的。”另一位这样说。 “他在外面坏,在家里还行…” 中国的老百姓就是这样,对本乡本土出去的人,别有一种与外人不同的感情和心态。 一位老人讲:“他还算个孝子。1964年他回来一次,老母死了,他在老母坟前住了三天…还行。” 又一位老人说:“他还随和、在外面当大官,回来不敢摆架子。老百姓吃什么他就吃什么,跟老百姓一起捡粪,也不敢忘当年,聊起来小时候事情都记得,碰上熟人就拉过来,大街旁一蹲就下棋…还行。” “唉,知道他就要出事。农业学大寨,他回来见山上那块石头破坏了,当时脸就变了色,说糟了,要出事,把风水破坏了…没想到他真就倒台,真完蛋了。” 明白人自然不会去议论那块大石头,一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已经预示了陈伯达的必然结局。 历史上“识时务者为俊杰”的人,从来是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行为表现和两种命运。把时务作客观规律来讲,则识时务不易而终能为俊杰。若把时务作“来头”、“风向”讲,则投机容易而最终难免“身与名俱灭” 你想理解:“聪明反被聪明误”吗?那就想想陈伯达吧。 我好像又见到胡昭衡手指电视屏幕上的陈伯达,不无惋惜地叹气:“唉,可为一切有才有能者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