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虎王朝_第二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第2/3页)

,这种情况在以分进合击方式行军时尤其明显。这些间隙和空档,为穿插迂回战术提供了运动空间与战机。

    一般情况下的穿插迂回,是主力部队正面吸引敌军,派偏师穿插迂回敌后,但本次战役,巴维尔却是以小股虚张声势的部队牵制敌军大部队,主力部队乾坤大挪移,反向穿插迂回,在敌后重新集结。

    偏师穿插是战争的常态,其目的是分割敌军,形成侧后威胁,配合主力部队完成围歼和追击任务,正应兵家“以正合,以奇胜”的经典战争原理。

    主力穿插是战争的非常态,一般应用于发现局势不利时,以少数兵力留守惑敌,主力部队在外线敌军尚未合拢包围圈之前离开预设战场。

    或逃之夭夭,保存实力,徐图将来;或如今次战役般,改变决战场所,迫使敌军骑步脱节,以空间换时间,主动创造对本方有利的战机,各个击破敌军。

    无论哪种穿插,都能切断敌军后路,阻隔敌人后方与前线的联系,破坏其主要补给线,开辟新的进攻方向,造成于己有利的战争态势,对于达成战役任务具有极大的助益。

    另外,退路被断,一般都会沉重地打击敌军士气,令其军心动摇,甚至不战自乱。

    不过,尽管穿插迂回战术适应面广,具有上述种种优点,但其弊端和弱点也非常突出。

    穿插战术要求隐蔽、快速、绝不恋战,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和占领预定阻击点。穿插行动的目的是威胁敌人侧后,可在执行这一战术时,穿插部队自己的侧翼也暴露在敌军面前。

    一旦穿插行动被人察觉,迂回方向被人识破,实施穿插行动的部队被敌军粘住,就会反遭敌军的分割截断,包围歼灭。

    偏师穿插如若失败,因其主力保存完整,尚可堪一战,能够救药;主力穿插如若失败,那就是没顶之灾,指挥官再优秀,在这种局势也无力回天了。

    巴维尔虽眇了一目,完好的那只独眼却极其有神,丹西戏称其足以穿透十层防线,总是闪动着以三千吞一万的贪光。

    猛虎自治领的这位以临阵变机,穿插迂回见长的将领,打起仗来充满灵感,前进后退、整合分散、冲击包抄,战法可谓丰富多彩。

    而要完成上述复杂的军事运动,将穿插战的风险降至最低,首要的一点,就是对整个战区的地形地貌极其熟悉。

    与兹波林类似,平面化、符号化的地图映入巴维尔的独目,同样变成了一个立体的、活生生的世界和战场,纤毫毕现。

    就像热恋中的情侣,独眼龙对于本区地图有着一种异乎寻常的痴迷,一旦有闲就在“她”面前独坐,含情脉脉地凝视、徘徊、沉思、冥想。

    在指挥中央郡游击战期间,独眼龙或躬身考察,或命各地义军收集情报,绘制出一张极其详细的战区地形详图,从各村庄的距离、草房和瓦房数到河流宽窄深浅、地形隐蔽开阔、地段低凹积水等,都一一列明。

    这幅地图被印发给各路义军使用,按巴维尔的要求,有了这幅地图的帮助,无论在哪、无论何支部队,都必须做到夜行军不用向导。

    “中央郡就是我们的家,作为主人,对自家情况,我们必须比闯进来的野狼更熟悉!”独眼龙如是说。

    在最高指挥层面,巴维尔掌握的辖区地形情况比兹波林更全面、更详细。后者虽然对堡垒据点布防烂熟于胸,但对于封锁线周边的广阔区域,对于村落、河湖、山峦、树林等地区,就没有那么清楚了。

    在军队基层,生于斯长于斯的自由军团将士,对于中央郡的地形,就更比作为外来客的塞尔兵士们熟悉了。而地形的熟悉程度,对于战役的胜败程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早在前期的游击袭扰战时,义军部队敢于在据点林立的沦陷区与敌人大胆地周旋,有时仅距敌半公里甚至一两百米的地方,义军都能游刃有余地往返穿插,所倚恃的,就在于他们较敌人更熟悉地形。

    当战争发展到大型会战阶段,自由军团的这种优势在大规模穿插迂回中,同样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根据独眼龙的指示,除留守部队继续示伪惑敌、虚张声势外,各支穿插部队,都必须进行伪装,不举旗帜、不吹号角、不点火把、不生炊烟,以干粮填充肚皮,防止泄漏行踪。必要时,穿插部队白天停止前进,晚上才能趁夜色行军。

    在白杨大道和其他各路敌军途经范围内的小股义军,必须全力配合本次穿插行动,扩大活动范围和sao扰强度。

    在塞尔军各路合击部队的主要行军路线上,采取恫吓、扰敌等方式夺敌心志、削其士气,而对斥候骑兵,则必须不顾伤亡、不计代价地加以猎杀消灭。

    巴维尔寄希望于他们的游击sao扰,达到迷其眼、惑其心、乱其谋的效果,令敌人觉察不到自由军团骨干部队的大规模调动。

    本土作战的种种天然优势,加上完善的布置、民众和地方义军的默契配合,经过长期游击战考验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