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第1/3页)
第二章 第十九集第二章 一场浩大的战役之成败,不仅取决于指挥官的作战决心是否坚定、战略方向是否正确、行动计划是否完善和可行,更重要的,在于军队基层的执行能力和执行效果。 执行环节的薄弱导致出色的作战计划胎死腹中、令不世名将阴沟翻船者,战史上不乏其例。 一支军队就像一个人。兵力的多寡类似体型的大小,指挥总部相当于大脑,大脑发出的命令必须不衰减地传导至各神经末梢,由各块肌rou迅速反应、协调运动,才能完成相应的动作。 如果神经系统和肌rou纤维出现问题,体态再庞大、脑子再聪明,也只能是一个瘫痪的巨人。 自由军团临机改换策略,变围点打援为反向穿插,运动歼敌,按理说这属于有相当难度的战略大转移,接受正式训练时间很短的新兵欲完成这项任务将非常艰难。 不过,自由军团将士却非普通新兵,在进行正规训练之前,都参加过游击袭扰战。他们在正面迎敌、临战变阵、各兵种协调配合等大规模阵地战方面,战术素养确实有很大欠缺,但这些人对于隐匿藏踪、悄然行军、化整为零、聚零为整、伪装示形、偷袭敌后等非常规战术却绝不陌生,而是熟稔于胸。 大军转移的命令被传达下去,以铁桶阵对鸡鸣镇守军实施四面合围的自由军团战士立刻行动起来,转移战场的命令得到了有力的贯彻执行。 副军团长阿施塔率领三千战士坚守鸡冠山、鸡啄岭、南北大营共四座营寨,以稳住鸡鸣镇守军,迷惑分进合击而来的各路外线反包围敌军。 战士们在山头和营栅处广布战旗,派小队骑兵拖着树枝于寨内四处游走,造成烟尘蔽日假相,以倒吊的山羊悬于战鼓之上,形成雷鸣般震响的鼓声。 躲于要塞内的乔伊赛王子殿下,根本摸不清敌情,耳闻目睹周围的紧张气氛,以为对方即将攻坚,他胆颤心惊,两股战战,求神拜佛都来不及,遑论离开要塞出击了。 在烟尘和鼓声的掩护下,义军主力部队趁着夜幕悄然撤出阵地。 别亚和奈丝丽夫妇率一万来自巨木堡的正规轻骑兵最先开拔,日夜不休地向黑岩城宾士。 巴维尔率骑步兵十四万六千人,分兵多路,沿水道、山丘、湖泊、树林等各条小路,自外线敌军的空隙向北急行穿插。 芦苇丛生的勺子湖,在这次大运兵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大批步兵战士、物资辎重以及后勤人员通过于湖内穿梭的舟楫,在一人多高的芦苇荡的掩护下,神不知鬼不觉地向北挺进。 庞克、金斯利、勃尼哥罗等原东岸义军头目率领约一千东岸义军,分散为三五一伙的数百个小组,奔往东岸沦陷区各处市镇、村落。 这支分队的任务,是趁着兹波林全军出击,内部空虚的时机,临时鼓动普通民众前往主战场参战。 巴维尔数月前发布自由召唤令,要求规模达到千人以上的义军队伍前往河岸地区集结,按正规军方式进行编队、装备和集中训练,组建了一支人数达十五万、装备精良、有一定训练程度的骨干部队。 按巴维尔原先的预计,凭借一支这样的队伍足以消灭兹波林的卫护部队,而且这种做法,也能将战争对民间的破坏降至最低。 然而,紧迫的形势打破了独眼龙的迷梦。 自由军团在鸡鸣镇设下一桌酒菜,没想到兹波林却带来了超过三桌的客人,令这场战役演变成双方都孤注一掷,赢家拿走一切、输家失去一切的大赌博。当此危机关头,巴维尔也顾不得那多了。 在东岸地区,尚有一些规模在千人以下的小股义军,他们原来的任务是继续sao扰敌军,担负本次战役的侦察、后勤、破坏等辅助工作。 现今,各鼓动小组必须与他们取得联系,带领他们参加大规模的正规会战。 除此之外,各鼓动小组还有一项更艰巨的任务,那就是前往东岸地区各处,发动民众,凡愿意参战者,无论男女老幼,一律带往预定战场参加会战。 这将是一支无法估计数量、武器装备很差的援军,其战斗力到底如何、究竟能在战场上起多大作用,巴维尔和别亚自己心里都没有底,然而在当前局势下,这又是自由军团骨干部队唯一可以倚靠的力量了… 巴维尔和别亚这两位自小一同长大、一同参加猛虎军团的年轻将领,各有千秋,都有自己的得意战法。 别亚不必再说,千里奔袭,批亢捣虚,一战定乾坤乃是他的拿手好戏。而巴维尔的作战特点也在这场战役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那就是穿插迂回,占领敌后地形要点,控制战略要域,断敌退路,阻敌增援。 穿插迂回是一种有效的运动歼敌战法,一旦实施成功,其威力十分惊人。 除非敌方的实力雄厚到兵力能够铺满整个广义战场区域,否则各支部队的结合地带必然存在着间隙和空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