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把刀短篇小说_浮游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浮游 (第2/5页)

竟只是想像的图像,浪漫的同情而已。经历过与他们相处跟谈话,我只觉得一切都再正常不过。”韶恩坦白。

    “所谓的研究,不就是要打破流狼街头被政治合理化的迷思吗?”我搔搔头。

    打破什么,已经是社会学研究里的必需品。

    “正常的意思是说,如果我的处境跟他们一样,我也会做出一模一样的事让自己生存下去,像是到派出所谎报没有钱回家,然后依法讨到火车票后随即转卖;跟便利商店工读生要过期便当;跟路人讨发票之类的,这些动作都相当理性。而且,由于我很清楚今天我并不会真的变成他们,所以我的情感始终是很有距离的。研究越是做下去,距离也就越清楚。”韶恩学姊严肃地说。

    我听得一愣一愣的,这跟我从指导老师口中听到的韶恩学姊的研究报告…简直是两个东西。

    “你的研究呢?开始了吗?”韶恩学姊问道。

    “还没呢,我根本连题目会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先访谈看看吧,看看可以收集到什么资料再说。或许作一点游民的生命史研究?”我随便说说,对于这个问题我根本没花心思想过,能顺利毕业就好了。

    “宾果!这样想就对了。像我当初原本要做反核四的社运团体的动员研究,没想到越做访谈,焦点就越漂越远,最后的题目竟然跟原先设想的南辕北辙,一开始我还担心老师会不高兴说。”韶恩学姊拿起薯条,沾著奶昔吃。

    “这我听老师说过了。”我笑笑:“今天约你出来,是想问问你如何开始研究的第一步?你觉得我偷偷用录音笔有违反学术伦理吗?用DV拍的话你觉得他们会接受吗?你打进他们之间花了多久的时间?”

    韶恩学姊夸张的笑说:“你应该自己试试,什么方法都可以试,你该知道碰壁也是很好的田野经验,等你吃的苦头够多,第一个同情你的访谈者就会出现了。”

    我的脸红了。

    “那你被拒绝过几次才找到受访者?”我问。

    “零次。”韶恩学姊面色得意。

    我瞪大眼睛。那你刚刚给我的建议简直是无中生有啊!

    “很多人都以为女生做游民的田野很危险、很困难,其实恰恰相反。女生拥有的社会资本比男生优势太多了,你想想,要是你是一个游民,你比较会拒绝男生还是女生的访谈?”韶恩学姊的眉毛扬起。

    “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

    也许我真没有做研究的天分。

    “对了,你本来不是跟高老师做金融的吗?怎么会突然对田野有兴趣啊?”韶恩学姊问道。

    因为崇拜你啊!

    “多瓦悠兰。”1我认真引述某个人类学有趣的田野经典。

    1。人类学的游记书“天真的人类学家”中,作者踏访的非洲国度。

    三.

    电影是好莱坞的《哈利波特二之消失的密室》。将军选的。

    本来我是想选个港片,无间道还是见鬼什么的,毕竟在剧情跟语言的空间上比较贴近这些人(虽然也没贴近多少),我可不想害他们在电影院里觉得无聊透顶。

    但将军听了我的邀约后,指著电影看板,用责怪的口吻大声说道:“看电影?看电影当然要看外国片!”仿佛是我看不起他一样。

    就这么定了。

    这件事我跟韶恩学姊提过,但韶恩学姊以一种看到不可思议深海怪鱼的表情说:“宇恒,你觉得他们真的会跟你去看电影吗?先别说他们,你爸爸mama有几年没上过电影院了?”

    当时我哑口无言。

    然而我还是想这么做。不管他们有没有赴约,我都不会因此少一块还是多一块rou,我只是想用温馨的方式跟他们亲近一点。

    也许还有一点猎奇的心态吧。

    然而选电影的将军,却迟迟还没出现。

    我抬起头,天空阴霾低沉,吹的却是令人烦躁的热风。

    “要下雨了。”陈禄头也不抬。

    “还有十二分钟,等一下将军要是没来,你跟仙女就先进去吧,我在门口等他就可以了。”我说,看着身旁的陈禄。

    陈禄没有停止重要的清理指甲活动,眯著眼,理所当然的口气:“不用啊,我们就等将军来再一起进去,反正又不怎么清场,没看到的还会再播一次。约好的嘛。”

    我点点头。早就知道他会这么说。

    陈禄的形象跟刻板印象中筚路蓝缕的游民有很大的差距,这跟他高职毕业的高学历有关。因此陈禄的访谈记录也最清楚明白,说什么就是什么,甚至还会反过来纠正我失去平衡的记忆;或索性拿过我的笔记本,看看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或是监视我有没有“错误陈述”了他。

    当然了,陈禄始终坚持自己与所谓“真正的游民”之间存在著巨大鸿沟。他在我的笔记本上罗列了游民的十大定义,根据这十大定义,他当然是完全置身事外的。

    陈禄挺倒楣,四十几岁的单身汉一旦被公司裁员,要找到一份新工作真是困难重重,我们念社会学的称这种倒楣的现象为“社会结构性的失业”既然有“结构”两个字,那就是避无可避的高命中率了,要补救也是千难万难。有三十几万个外籍劳工同样身处这个大结构因素里,随时填补结构松脱的缝隙。

    但陈禄自己倒看得很开,或许这跟他还有微薄的存款有关吧。他甚至没把失业怪在老板还是外劳身上,就这样“有规划地游荡”在这座城市里。

    一年又三个月。

    想起来,要不是当初陈禄主动帮我打开无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