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3白人负担3 (第2/3页)
的日子里》是一本奇怪的书: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东方”小说——明显受到了萨默塞特·毛姆[SomersetMaugham(1874—1965),英国小说家,因洞察而怀疑人类的善良与智力,作品基调愤世嫉俗,著有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大吃大喝》等,其短篇小说尤为脍炙人口——译者注]的影响,但是承载了太多的象征性饰品。主角弗洛里是一个30几岁的清醒现实的柚木木材商,未婚(尽管他有一个缅甸女人玛拉美),虽然厌倦当地的一小撮欧洲人,却又不得不同他们打交道,他发现能与之进行文明对话者也是他长篇大论的听众竟是一家印度医院的医生范若思瓦密。更糟糕的是,弗洛里有一块文明用语他形象的、隐蔽的胎记。一直喝烈性酒的拉肯斯蒂恩先生的侄女、芳龄20的伊丽莎白来到克雅克泰达,给了弗洛里想入非非的希望,可怜的是,贵族军官弗罗尔中尉横插一杠、夺其所爱。同时,克雅克泰达受着当地一位肆无忌惮耍弄阴谋诡计的要人所控制,此人叫尤波英,他明目张胆地敲诈勒索,欺贫凌弱,臭名远播。弗洛里在一次起义中表现英勇,抵抗着弗罗尔中尉的进攻,但是,起义失败,伊丽莎白抛弃了他;而就在这个时候,尤波英的新娘子、即被弗洛里抛弃的玛拉美正在克雅克泰达的教堂里举行婚礼,成为全城人注目的焦点。弗洛里开枪自杀。 所有这些叙述都伴随着对英国统治罪孽的解剖、对沉溺于威士忌的酒鬼肖像和感染整个俱乐部的业余幽默家形象都作了惟妙惟肖的描绘。然而,最突出的却是语言的丰饶和夸张:一场华丽俗气的文明用语动竟会危险到失控。在前面的章节里就有尤波英在平房的走廊上吃早餐的描述:仆人的脸使人想起“咖啡牛奶冻”尤波英穿着一件粉红色的帕纱,在太阳底下熠熠闪烁“像一块发亮的光滑的杏仁糖”在欧洲人俱乐部的花园里,一个缅甸仆人“像一只吮吸花蜜的大鸟”穿过花丛。随后,书中用两页的篇幅来描绘一只蜥蜴紧紧地贴在弗洛里家的墙上“像一条有着纹章图案的龙”;婆娑的细雨“像闪闪发亮的白色石油”;鸽子的咕咕声“使人昏昏欲睡,是一种令人麻木的瞌睡,绝非催眠曲”在书的结尾处,作者惯用的比喻手法并没有贬低比尔兹利[Beardsley(1872—1898),英国插图画家,画风受新艺术曲线风格和日本木刻的粗犷特点影响,代表作有王尔德的剧本《莎乐美》的插图——译者注]的审美观:野营的篝火“像红色的冬青树”一样飞舞;尤波英蒌叶色的牙齿在灯光下“像红色的锡箔”一样发亮;弗洛里和伊丽莎白所划的那条独木舟在水面缓缓行驶“像一根长长的弯针穿过绣品”最后,作者用来描述事情的比喻越发令人意想不到:月亮从云层后面升起“仿佛一个生病的女人蹑手蹑脚爬下床”;暴风雨像骑兵部队的一个个班一样一阵接着一阵地扫过天空。这些语言表明了缅甸赋予奥威尔的语言想像力的影响,也有着“一个现代主义者”的语言标志。如果这本书中还有少许过时的审美感觉的话——像理查德·勒·加利英在19世纪90年代所写的诗中反映出的东西——那么,10年后都不复存在了。 鉴于克雅克泰达和卡沙的真实存在,我们会立刻把《在缅甸的日子里》看成是一本真人真事小说,我们会认为,书中的主要欧洲人——地区警察局副局长麦克格雷戈尔先生、怀有恶意的木材商人埃利斯、韦斯特菲尔德、马克斯韦尔和拉肯斯蒂恩一家——是稍加伪装的现实生活中人物的代表。小说的手稿让维克托·戈兰茨大吃一惊,他原先拒绝出版,怕招致诽谤罪。在戈兰茨最终觉得有能力处理这件事之后,他要求奥威尔去官方档案室查一下,确信他书中人物的姓名如“麦克格雷戈尔”、“韦斯特菲尔德”、“马克斯韦尔”和“拉肯斯蒂恩”不是当时在缅甸供职人的姓名。奥威尔报告说,他已经把1929年缅甸政府名单——再早的名单显而易见是搞不到了——从头至尾查过一遍,没有发现同名同姓者。这种做法完全正确。奥威尔在《在缅甸的日子里》一书后附上了书中人物来源的名单,但不完全正确,例如,有几位人物的姓名出自《仰光日报》。1923年9月14日的《仰光日报》上报道一位名叫J。C。J。麦克格雷戈尔先生,他是一个著名的木材商人,从仰光返回利物浦;同年10月19日,一位名叫拉肯斯蒂恩先生到达仰光;B。J。埃利斯在同一天离开利物浦;有一个名叫尤波英的真实人物,是土生土长的缅甸人,在曼德勒培训学校工作(他出现在该校1923年的照片上);还有一位在卡沙工作的医生,他名字的后缀是范若思瓦密。还有一个貌似有理的说法:麦克格雷戈尔先生原来是生活中讲话结结巴巴、脾气却很温和的副师长。如果奥威尔看过1929年的缅甸军方档案,他一定会看到一个名叫F。H。麦克格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