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偈颂品一 (第4/4页)
心所行苦谛, 智所行是集, 余二及佛地, 皆是慧所行。 得果与涅槃, 及以八圣道, 觉了一切法, 是佛清净智。 “眼根及色境, 空明与作意, 故令从藏识, 众生眼识生。 取者能所取, 名事俱无有, 无因妄分别, 是为无智者。 名义互不生, 名义别亦尔, 计因无因生, 不离于分别。 妄谓住实谛, 随见施设说, 一性五不成, 舍离于谛义。 “戏论于有无, 应超此等魔, 以见无我故, 不妄求诸有。 计作者为常, 咒术与诤论, 实谛离言说, 而见寂灭法。 依于藏识故, 而得有意转; 心意为依故, 而有诸识生。 虚妄所立法, 及心性真如, 定者如是观, 通达唯心性。 “观意与相事, 不念常无常, 及以生不生, 不分别二义。 从于阿赖耶, 生起于诸识, 终不于一义, 而生二种心。 由见自心故, 非空非言说; 若不见自心, 为见网所缚。 “诸缘无有生, 诸根无所有, 无贪无蕴界, 悉无诸有为; 本无诸业报, 无作无有为, 执著本来无, 无缚亦无脱; 无有无记法, 法非法皆无, 非时非涅槃, 法性不可得; 非佛非真谛, 非因亦非果, 非倒非涅槃, 非生亦非灭; 亦无十二支, 边无边非有, 一切见皆断, 我说是唯心。 “烦恼业与身, 及业所得果, 皆如焰如梦, 如乾闼婆城。 以住唯心故, 诸相皆舍离; 以住唯心故, 能见于断常。 涅槃无诸蕴, 无我亦无相, 以入于唯心, 转依得解脱。 “恶习为因故, 外现于大地, 及以诸众生, 唯心无所见。 身资土影像, 众生习所现, 心非是有无, 习气令不显。 垢现于净中, 非净现于垢; 如云翳虚空, 心不现亦尔。 “妄计性为有, 于缘起则无, 以妄计迷执, 缘起无分别。 非所造皆色, 有色非所造, 梦幻焰乾城, 此等非所造。 若于缘生法, 谓实及不实, 此人决定依, 一异等诸见。 “声闻有三种, 愿生与变化, 及离贪瞋等, 从于法所生。 菩萨亦三种, 未有诸佛相, 思念于众生, 而现于佛像。 众生心所现, 皆从习气生, 种种诸影像, 如星云日月。 “若大种是有, 可有所造生; 大种无性故, 无能相所相。 大种是能造, 地等是所造; 大种本无生, 故无所造色。 假实等诸色, 及幻所造色, 梦色乾城色, 焰色为第五。 “一阐提五种, 种性五亦然; 五乘及非乘, 涅槃有六种。 诸蕴二十四, 诸色有八种; 佛有二十四, 佛子有二种; 法门有百八, 声闻有三种; 诸佛刹唯一, 佛一亦复然; 解脱有三种, 心流注有四; 无我有六种, 所知亦有四。 远离于作者, 及离诸见过, 内自证不动, 是无上大乘。 生及与不生, 有八种九种, 一念与渐次, 证得宗唯一。 无色界八种, 禅差别有六, 辟支诸佛子, 出离有七种。 “三世悉无有, 常无常亦无, 作业及果报, 皆如梦中事。 诸佛本不生, 为声闻佛子, 心恒不能见, 如幻等法故, 故于一切刹, 从兜率入胎, 初生及出家, 不从生处生。 为流转众生, 而说于涅槃, 诸谛及诸刹, 随机令觉悟。 “世间洲树林, 无我外道行, 禅乘阿赖耶, 果境不思议。 星宿月种类, 诸王诸天种, 乾闼夜叉种, 皆因业爱生。 不思变易死, 犹与习气俱; 若死永尽时, 烦恼网已断。 “财谷与金银, 田宅及僮仆, 象马牛羊等, 皆悉不应畜。 不卧穿孔床, 亦不泥涂地, 金银铜钵等, 皆悉不应畜。 土石及与铁, 螺及玻瓈器, 满于摩竭量, 随钵故听畜。 常以青等色, 牛粪泥果叶, 染白钦婆等, 令作袈裟色; 四指量刀子, 刀如半月形, 为以割截衣, 修行者听畜。 勿学工巧明, 亦不应卖买, 若须使净人, 此法我所说。 “常守护诸根, 善解经律义, 不狎诸俗人, 是名修行者。 树下及岩xue, 野屋与冢间, 草窟及露地, 修行者应住。 冢间及余处, 三衣常随身; 若阙衣服时, 来施者应受。 “乞食出游行, 前视一寻地, 摄念而行乞, 犹如蜂采华。 闹众所集处, 众杂比丘尼, 活命与俗交, 皆不应乞食。 诸王及王子, 大臣与长者, 修行者乞食, 皆不应亲近。 生家及死家, 亲友所爱家, 僧尼和杂家, 修行者不食。 寺中烟不断, 常作种种食, 及故为所造, 修行者不食。 “行者观世间, 能相与所相, 皆悉离生灭, 亦离于有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