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文学类2 (第1/6页)
文学类(2) 曹植:《曹子建集》 曹植(一九二~二三二),字子建。因为最后封陈王(河南淮阳),又谥号思,所以被称陈思王,安微亳县人。 曹植是曹cao的姨太太生的,姨太太在他五岁时扶正。他是个神童,"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他的文章写得出色,甚至曹cao都怀疑"汝倩人邪"(你是请别人代写的吧)?对他极为宠爱。后来因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无节",对他就冷落了。 在曹植二十九岁的时候,曹cao死了。他的哥哥曹丕即位,对他的防范也就加深。他的侯爵,也因酒爵而一再更动,常因醉后对监视他的人无礼,而被打小报告。他处境穷困,"寄地空名而无其实,…虽有王侯之号而济于匹夫,皆思为匹夫而不能得",以至"连遇瘠土,衣食不继"! 曹植活了四十一岁。死前四年里,曾多次上疏,写《求自试表》、《求通亲表》,希望参与政事、准许和亲人来往,但都没有下文。最后在潦倒中"形容枯悴,忧心如醉"死去,结束了与统治者有生殖器关系的一生。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虽然有名,却不像是曹植作的。 阮籍:《阮籍集》 阮籍(二一○~二六三),字嗣宗,陈留尉氏(河南开封) 人。他父亲阮瑀是"建安七子",他自己是"竹林七贤"。 阮籍"本有济世志",因为"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人人自危之下,阮籍就"不与世争,遂酣饮以为常"。他显然对"路人皆知"的司马家政治集团不满,因此他以整天喝酒来实行不合作主义。司马家求婚于阮家,阮籍一连大醉六十天,醉掉一切。因为阮籍有名气,司马家逼他做官,他宁愿不做大官而做小官,因为"步兵尉营人"会做好酒,他就去做了"步兵校尉"。司马家的人也一再想罗织他入罪,但他"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使人抓不到他小辫,因此得保首领以殁,活了五十四岁。阮籍的五言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的八十二首《咏怀诗》,是《离sao》以后的绝作。诗中写他的抱负、境界,和"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的隐痛,婉曲感人。他又写散文《大人先生传》,主张乌托邦式的无政府主义,更看出他的境界。 谢灵运:《谢康乐集》 谢灵运(三八五~四三三),河南太康人。他的祖父是谢安的侄子谢玄,谢玄是东晋名将,是淝水之战的英雄。但他的父亲谢瑍,却是个笨蛋。谢灵运父亲虽是笨蛋,他自己却是神童,所以谢玄感慨说:"我乃生瑍,瑍那得生灵运!" 谢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他又"性奢豪,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世共宗之"。可见在文章上和时装上,他都是顶尖儿的人物。这样一个公子哥儿,就得到一个外号,叫"谢康乐"。 谢灵运在政治上不得意,便寄情山水,他可说是中国第一山水诗家,也是中国第一大游山家。他游山,用特制的鞋,又带着大队童仆伺候,气派无比,甚至被误会是"山贼"。他又"凿山浚湖,功役无已",又"游娱宴集,以夜续昼"。在行为上的横恣,一再使统治者头痛。终于在四十九岁那年,以叛乱罪名,死于法场。 谢灵运的绝命诗是:"龚胜无余生,李业有终尽。嵇公理既迫,霍生命亦殒。凄凄凌霜叶,网网冲风菌。邂逅竟几何,修短非所愍。送心自觉前,斯痛久已忍。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上泯。"诗中有情,情在言外,非常动人。 鲍照:《鲍参军集》 鲍照(约四一四~四六六),字明远,江苏涟江人。他出身寒门,种田起家,虽然力争上游,但是,在南北朝时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阶级,是森严的,所以在政治上,他没有戏唱。在宋文帝时代,他做到中书舍人的官,宋文帝刘义隆是喜欢舞文弄墨的,"自谓人莫能及",鲍照深怕自己的文采被皇帝嫉妒,所以故意写些"鄙言累句",以示退步,借自污以苟全性命。人们"咸谓〔鲍〕照才尽,实不然也"。 虽然这样,鲍照还是在劫难逃。他最后出任临海王刘子顼的参军。宋明帝即位,晋安王刘子勋造反,刘子顼起兵响应。结果兵败,鲍照被乱军所杀,年约五十多岁。 五世纪刘宋一代,号称是文学盛世,盛世中最有成就的作者就是鲍照。鲍照二十岁时写的《行路难》十八首,就是空前的佳作。受了时代的矮化,鲍照是不能人尽其才的,钟嵘《诗品》说:"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正是指此。 鲍照作品中,有一部分写民间的疾苦、战乱的残酷、离乱的悲情,一股苍茫之气,最为动人。 谢朓:《谢宣城集》 谢朓(四六四~四九九),字玄晖,河南太康人。他的往父、父亲都是南北朝的官吏,他的母亲是宋武帝刘骏的女儿长城公主,所以他不但是贵族,也是皇族。他是谢灵运的堂侄,被称做"小谢"。李白诗中"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就是指他。又因他做过宣城大守,遂被称做"谢宣城"。 谢朓从小喜欢读书,并有声名。十九岁起历任官职,并和萧衍汀、沈约、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捶合称"竟陵八友"。谢朓一生遭遇着不少是非。齐明帝萧鸾死后,他的儿子东昏侯萧宝卷即位,荒唐无道,别人拉谢朓搞政变,他不肯,结果被反咬一口,反被诬告叛乱,下狱论死。死时十六岁。谢朓做过一件大义灭亲的事,就是检举他的丈人浔阳郡公王敬则谋反,王敬则因此被宋明帝杀掉。此事为谢朓太太所不谅解,老是想为父亲报仇,找丈夫算帐,也要大义灭亲,谢朓只好避而不见。他临刑前,为他的大义灭亲而有惭德悔意,他说:"天道其不可昧乎?吾虽不杀王公,王公因我而死!" 王勃:《王子安集》 王勃(六五○~六七六),字子安,山西河津人。他的祖父是"文中子"王通。他是中国第一神童,六岁就会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汉书》注,认为错处颇多,就写了《指瑕》十卷批评它。十四岁时候,就被唐高宗得知,封他做"朝散郎"的官,再被沛王聘为王府修撰。 王勃在王府中看贵族们斗鸡,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的游戏文章,被唐高宗看到了,认为"据此是构煽之渐",认为他挑拨皇亲国戚,就把他赶到四川去,他的父亲也因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