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全传_第六十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章 (第1/10页)

    第六十章

    局面凶险,和战两难,军机处及总理衙门当政的王公大臣,除了极少数的孙毓汶之流,依然能够好官自为以外,其余的都觉得肩头沉重,心头郁闷,渴望着能够有人分担艰巨,打开困境。

    而在言路方面,早有人在批评,醇王实在不如恭王。这话在醇王当然听不到,但许庚身和阎敬铭等人,却很重视这些舆论,不过这是大大的忌讳,自然只能藏诸心底,即使在最亲近的人面前,亦不能透露。

    如今又不同了,至艰至危的局面,百孔千疮,一时俱发,外面全靠一个李鸿章左支右应,极力撑持,朝中是连醇王自己都觉得这副千斤重担,实在挑不动了,一再向他所信任的许庚身和孙毓汶说:“总得再找一两个有担当的人,帮着点儿才好。”

    一而再,再而三地说,孙毓汶只是顺着嘴敷衍,许庚身却终于忍不住了。

    “王爷,”一天单独相处,他故意不着边际地问“这一向见了六爷没有?”

    “那里有功夫去看他?”醇王答说“听说他三天两头跟宝佩蘅逛西山。我就不懂,国事如此,他那儿来的这份闲情逸致?”

    “王爷忧国心切,六爷只怕也是借此排遭。”许庚身又说“王爷的难处我知道,就少个身分相配的人,来跟王爷配戏。”

    “这话怎么说?”

    “王爷主张大张挞伐,一伸天威,谁不佩服王爷。不过形势所迫,和局能保全,亦不妨保全。苦的是王爷又主战,又主和局,虽是承懿旨办理,话总说不响…。”

    “着啊!你这话说得太痛快了!”醇王抢着说道“我就是为这个,觉得说不出的别扭。一个人怎么能又做岳飞,又做秦桧?”

    “提起秦桧,近来不知那个刻薄的,做了一副对子骂阎丹老,王爷不知道听说了没有?”

    “没有啊!你念给我听听。”

    “上联是:‘辞小官、受大官,自画招供王介甫。’下联是:

    ‘舍战局、附和局,毫无把握秦会之。’”

    “辞小官、受大官”是阎敬铭前两年授职户部尚书的谢恩折子中的话,所以说是“自画招供”“上联倒还好。拿他比做王介甫,也有点儿象。”醇王说道:“下联是比较刻薄一点儿,而且于史实亦不符,秦会之当初谈和是有把握的。”

    “咱们现在谈和就是没有把握,连李少荃都没有,就因为法国的条件,王爷不肯允许,也不肯奏请太后允许。”

    醇王深深看了他一眼,体味着他的言外之意,渐渐觉得有点意思了。

    “我为王爷打算,得有个人来分谤才好。”

    “星叔!”醇王深有领悟“你的设想很好。等我仔细想一想,先不必跟人谈起。”

    醇王是从当政不到一个月,便已体会到“看人挑担不吃力”这句江南谚语的道理,对恭王不独谅解,而且怀着歉意。但墙倒众人推,宫里的太监向来势利,加以“六爷”一向不给他们好脸嘴看,所以从恭王失势之后,找到机会就在慈禧太后面前挑拨中伤,甚至于隐约提到当年杀安德海,以及载澂导穆宗微行这些最使慈禧太后痛心的往事。因此,慈禧太后对恭王的恶感,比他未罢黜之前更甚。

    是这样深恶痛绝的态度,怎么说得进话去?说复用恭王,而且是用他来主持洋务,跟法国人谈和,那不是自己找钉子碰吗?

    通前彻后想遍了,无计可施。不过醇王颇有自知之明,心想许庚身既然有此建议,自然也想过其中的难处,或者另有自己所想不到的计较。不妨找他来问一问。

    “王爷说得是。这件事极难。”许庚身听他说完,从容答道:“不过眼前却好有个难得的机会。”

    这个机会确很难得,要十年才有一次,今年是慈禧太后五十整寿。四十岁那年,为了“修园”闹出轩然大波,而且穆宗在那年秋末冬初,便有“致恶疾”的征象,因而四十整寿,过得非常不痛快,这一次要好好弥补。尽管马江大败,台湾吃紧,内务府却正在轰轰烈烈地大办盛典。王公大臣乃至耿直的言路上,亦都以为这是皇帝亲政以前,慈禧太后最后的一个整寿,为了崇功报德,稍作铺张,不算为过,所以没有人上杀风景的折子,奏谏时势艰难,宜从简约。

    在李莲英承旨而加码的指示之下,宫里预备唱二十天的戏。这是慈禧太后个人的一点享乐,于典无征,依照仪典,普天同庆,应下好几道恩诏,军机处早已召集各部院大臣商定章程,次第请旨颁行。第一道是普免光绪五年以前民欠钱粮,泽及天下。第二道是豁免直隶各地,光绪五年以前,民欠旗地官租。第三道是椎恩近支亲责、大学士、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师傅、南书房翰林,以及“实能为国宣力”的封疆大臣,或者加官晋爵,或者颁赐珍赏,或者从优奖叙。

    第四道恩诏是“查明京外实任大员老亲,有年踰八十者”推恩“优加赏赉”第五道专为治好慈禧太后重病的薛福辰和汪守正而发,薛福辰已补上直隶通永道,汪守正已调为天津府知府,因为他们晋京祝嘏,特诏“薛福辰加恩在任以应升之缺升用;汪守正加恩在任以道员用。”而且慈禧太后已有口风,为了薛福辰请脉方便,预备将他调升为顺天府府尹。

    第六道恩诏就与恭王有关了。有许多革职的官员“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恭逢皇太后五旬万寿,依恋阙下,随班祝嘏,似乎亦要加恩。

    军机大臣与吏部议定的章程,凡是随班祝嘏的“废员”五品以上的均照原官降二等,赏给职衔,六品以下的赏还原衔。醇王亦同意了这个办法,只待取旨遵行。

    许庚身的打算,就是让恭王亦列入“随班祝嘏”的名单,则覃恩普及。恭王虽未革爵,少不得要赏个差使,那时就可以相机进言,即令不是将已晋爵庆郡王的奕劻的差使——“管理总理衙门”的事务,改派给恭王,至少可以仿照成例,让他会同阅看有关中法交涉的电信奏折,无形之中,主持其事。

    “这样子做很好,不着痕迹。”醇王欣然同意之余,又不免顾虑:“不知道六爷自己的意思怎么样?倘或恩旨倒下来了,他不愿意干,让我对上头怎么交代?”

    “不会的。六王爷也是受国深恩的近支亲贵,怎么能推辞?”许庚身又说“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