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全传_第三七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七章 (第7/10页)

?”

    “我知道,你说,要我怎么给你担待?”

    “仍旧是你主治,我帮着你看,该怎么治,我出主意,你拿主意。”

    李德立不响,过了好久才问:“那要到什么时候才又会发作?”

    “这可不一定,也许几个月,也许几年,也许一辈子不发。”

    “谢天谢地,但愿就此消了下去,一辈子别发吧!”

    “就算一辈子不发,将来生的皇子,也会有胎毒。”

    张本仁黯然叹息“我看大清朝的气数快到了。”

    李德立没有那样深远的忧虑,只在考虑眼前,这个自古所无的“帝王之疾”要不要禀报,如果要,应该跟谁去说?

    一个人坐困愁城,怎么得了?李德立想来想去,必须找一个人商议,这个人自然应该是庄守和。太医院院使悬缺,庄守和是右院判,李德立是左院判,平日他大权独揽,很少理庄守和,兹事体大,不能不让他知道,也不能不让他出个主意,将来好分担责任。

    “只好装糊涂。”庄守和要言不烦地说“这件事是天大的忌讳,病家要讳疾,医家也要讳疾。”

    “这话固然不错,就怕将来闹出来,上头会责备,何不早说?”

    “早说也无用,是个医不好的毛病。”庄守和又说“而且也决计不会闹出来!万乘之尊的天子,怎么能生这种病?”

    李德立通前彻后地考虑了利害关系,终于下了最后的决心:“对!装糊涂。”

    于是皇帝的病,就此被隐没下来。他本人亦不觉得有何不适,每日照常办事,召见军机第一件事就是垂询对日交涉。交涉几乎破裂,大久保利通提出了“限期五日答复”的最后通牒,恭王不理他,便又自动延长三日。三日一到,正值重阳,大久保又到总理衙门,与恭王作第五次会谈,要求赔偿兵费二百万两银子,恭王坚持不谈“兵费”二字。大久保利通便改口要求“被难人”的抚恤。至此地步,便只是谈钱数了。

    到了九月十四,谈判决裂,大久保利通告诉英国公使馆,说是决定两天以后离京。于是英国公使威妥玛,再一次出面调停,百般恫吓,将病骨支离的文祥,累得头昏眼花,答应给五十万两银子。这是天津教案,赔偿各国被难领事、教士的数目,不过算法不同,十万两银子是抚恤,四十万两银子作为收买日军自番社撤退后所遗下的房屋道路。并且在九月二十二日,签订了三条《中日北京台事专约》。大久保利通此行的最大收获,不在五十万两银子,而是“专约”之前的一段序言:“兹以台湾生番,曾将日本国属民妄为加害,日本国本意惟该番是问,遂遣兵往彼,向该生番等诘责”被害的是从明朝洪武五年以来,就为中国藩属的琉球渔民,一下子变成了“日本国属民”而恭王、文祥和李鸿章还被蒙在鼓里。

    就在签约的那天,神武门出了个乱子,一辆马车从神武门直闯进宫,拉车的马受了惊,失去控驭。守宫门的护军大惊失色,纷纷出动拦截,一直到景运门,才将那匹口吐白沫,乱踢蹄子的黑马的嚼环拉住。

    带班的护军校叫扎什色,大为光火,冲着车把式吼道:

    “你给我滚下来!混帐东西,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呀?”

    车把式也知道闯了祸,急得脸色发白,无言以答,扎什色越发冒火,拿佩刀平拍着车杠,一叠连声地威喝。就这不得开交的当儿,车帷一掀,探出一颗脑袋来,用鄙夷不屑的声音说:“干么呀,拿刀动杖,大呼小叫的,谁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何用你来问。”

    扎什色一看是皇帝面前得宠的太监小李,顿时气馁“我不过问一声,”他说“那也不要紧呀!”

    “本来就不要紧。好了好了!”小李也不敢恃强,这样挥着手说:“你去吧!没事。”

    这场意外的纠纷,皇帝根本不知道,因为他坐的是轿子,由神武门进宫,自北面径回乾清宫,马车惊逸到景运门,沿路搞得大呼小叫,如临前敌的光景,在辽阔的宫廷中,根本无从知道。

    直到第二天看到领侍卫内大臣参劾值班护军的奏折,他才惊讶“怎么回事?”他问小李“昨儿个马车怎么了?”

    “奴才在车子里头,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等车停了,才知道车子一冲冲到了景运门。”小李又说“护军开口就骂,拿刀把在车杠上拍得‘叭哒、叭哒’响,嘴里还骂人。”

    “自然该骂。”皇帝笑着说了这一句,在领侍卫大臣的奏折上批示:“着加恩,免议。”

    看完奏折上书房——本来打算停一天,但想到王庆祺昨天许下的话,兴味勃然,打消了“赖学”的念头。

    等翁同龢讲完“杜诗”该轮到王庆祺讲《明史》。君臣之间,有不足为外人道的话,碍着翁同龢在旁边,诸多不便,于是皇帝想了一条“调虎离山”之计。

    “翁师傅!”

    坐在西壁下的翁同龢站起来答应:“臣在。”

    “你给我找一本书来。”

    “是!”翁同龢略停一下,见皇帝未作进一步的指示,便又问道:“皇上要找什么书?”

    皇帝是在思索着出一个难题,好绊住翁同龢,所以一直不曾开口,这时听他催问,不便再作耽搁,随口说道:“我记得《图书集成》里面,有专谈三海建置的,你找一找看。”

    “那应该在《考工典》里面。臣去找一找看。”

    等翁同龢一走,皇帝便小声问王庆祺:“你昨天说的东西,全带来了没有?”

    “臣找了几本。”王庆祺也以同样低微的声音回答:“只是来不及恭楷重缮,怕印刷得不好,字也小,皇上看起来很累。”

    “不要紧,拿给我。”

    王庆祺眼神闪烁地看一看左右,从怀中掏出一个小布包,递给皇帝,同时不断看着在书架上找书的翁同龢,似乎深怕他发觉了似的。

    皇帝却无这些顾忌,把小布包放在膝上,打开来一看,是“巾箱本”的七八本小书,最上面一本是磁青连史纸封面,书名《灯草和尚》。皇帝随意翻开一页,看不了三四行,便觉脸热,心跳、口渴,很快地合拢了书,将包书的布随意一裹,整个儿寒在屉斗里。

    “我看看再说。”皇帝一本正经地,脸上找不出一丝笑容,倒象是拒谏的神情。

    王庆祺轻声答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