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全传_第四五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五章 (第2/6页)

艰巨,秉性忠勇,缓急足恃者,并着胪列保荐,用备任使。

    将此由五百里谕令知之。”

    这道廷寄,没有什么地方要改,随即发了下去。于是李莲英面奏:“该请脉了。”

    “不必五个人一起上来。”慈禧太后忽然说道:“就传薛福辰、汪守正好了。等我好好问一问他们。”

    薛、汪两人已取得信任,同时也颇蒙优遇,慈禧太后特赐矮凳子,让他们在御前坐着谈,这是宣力有年的高龄大臣都未能得到的恩典。

    慈禧太后特意摒隔太医,只召薛、汪,是有意要跟他们谈谈。一则破闷,二则是采风问俗,想了解民间疾苦,更想了解官吏贤愚。

    这方面,汪守正就比薛福辰大见才具了,应答奏对,十分称旨。问到山西的官吏,他总是扬善隐恶,归结于颂扬圣明,十分动听。

    “阎敬铭在山西怎么样?”慈禧太后问道“他在山西办赈,经手的款子很不少,是不是很清廉啊?”

    “是,”汪守正答说“阎敬铭督办山西赈务,老百姓拿他比做包龙图。曾国荃常常在臣面前夸奖他,说为人臣者,总要象阎敬铭这样子清廉刻苦,实心办事,方不负朝廷识拔。阎敬铭也常跟臣说,秦晋大旱,皇太后垂念备至,在国库万分支绌之际,一次次拨出大批款子放赈。如果我辈在里面侵渔分文,试问如何上答皇太后天高地厚之恩。”

    “真是这样子吗?”慈禧太后问道:“有人说他在山西,趁荒年地价贱,买了许多良田,又特为搬家到山西。这话又是打那儿来的呢?”

    “阎敬铭在山西办赈,极其认真,真正涓滴归公,难免得罪了人,造谣糟蹋他,也是有的。至于搬家到山西,是因为他的原籍朝邑,靠近黄河,地势太低,每每闹水,所以搬到解州运城,这也是好早的事了。”

    “唉!”慈禧太后感慨地“可见得做个清官也不容易。朝廷自然要保全清官,就怕听不见真话。你们见到什么,听到什么,总要本着良心老实说才好。”

    “是!”薛、汪二人同声回答。

    “阎敬铭的性情是不是很耿直?”

    “是。他忠心耿耿,正直无私。”

    就这样谈着,慈禧太后慢慢浮起了记忆,首先是记起阎敬铭的相貌,又矮又小,而且两只眼睛一高一低。但慈禧太后还记得胡林翼保他总办东征粮台时,奏折中有句考语:“阎敬铭气貌不扬,而心扬万夫。”不由得又生了感慨。

    “真正人不可貌相!象阎敬铭这样的人,居然也能办大事。”慈禧太后又想起一件事“说他在湖北的时候,跟总督抬杠,愣要杀总督的贴身小厮,汪守正,你可知道这件事?”

    “臣听说过。”

    总督是说官文,所谓“贴身小厮”就是官文的娈童,名叫张玉。官文宠他出了格,命他带领督署卫队,每次军功保案,都替他加上一个名字,一直保到从二品的副将。

    张玉入夜为总督侍寝,白天带着卫队,横冲直撞,胡作非为,当湖北藩司的阎敬铭,早就看他不入眼了。照例,藩司必加督署或者抚署的营务处总办头衔,为的是好节制武将,而张玉自以为二品大将,又倚仗官文的势力,根本不把藩司放在眼里,这就越发伤了阎敬铭的威信,要找机会办他。

    有一天机会来了。张玉带领亲兵数人,闯入民居,jianian杀了人家的一个闺女。

    这家的父兄,当然进城报案,哭诉伸冤,江夏县和武昌府都感到棘手,将案子拖延着不办。不久,阎敬铭得知其事,勃然大怒,立刻传轿“上院”向总督要凶手。

    张玉当然也知道闯了大祸,阎敬铭一定放不过他,所以早就在官文面前,自陈无状,要求庇护。因此,当阎敬铭求见时,官文派戈什哈答:“中堂病了,不能见客。请阎大人先回衙门,等中堂病好了,再过来奉请。”

    “我有紧要公事,非见中堂不可。如果有病要避风,我就在上房里见,也是一样。”

    戈什哈无奈,进上房据实禀报,结果仍是不见,也仍是拿病来作推托。

    阎敬铭料事深刻,已防备到有此一着,早就想好了对策,因而若无其事地说:“既然如此,中堂的病,总有好的时候,好了自然要传见,我就在这里待命好了。”说到这里,转脸吩咐跟班:“取我的铺盖来!总督衙门的司道官厅,就是我藩司的行署,有公事送到这里来看。”

    于是跟班真的取了铺盖,就在司道官厅的炕床上铺好,供阎敬铭安息。先以为他一时负气,到明天自觉不成体统,会悄然而去,因而官文置之不理。那知完全不是这回事,阎敬铭在那里一住就是三天。他秉性俭朴,起居极能刻苦,所以住在那里,丝毫没有不便的样子。

    这一下轰动了湖北的官场,认作旷古未有的奇事,都要借故来看个究竟,总督衙门真的成了藩司的行署。官文大窘,先是请臬司和本衙门的幕友劝驾,阎敬铭拒绝不从。最后只好请出巡抚和武昌府知府来了。

    湖北巡抚叫严树森,武昌知府叫李宗寿,官文请出这两个人来,主要的是因为他们也都是陕西人,希望动以乡情。当严、李受命调解时,官文自己躲在屏风后面听,只听见作调人的,譬喻百端,被调解的坚持不可,从一大早讲到午炮声起,严树森舌敝唇焦,脸色非常难看。看样子,作调人的也要跟阎敬铭翻脸了。

    “大人!”阎敬铭始终是这么一句话:“不杀张玉,我决不回衙门。”

    “太难了!”严树森大有拂袖而起的模样。

    官文见此光景,硬一硬头皮,从屏风后面踏了出来“丹初!”他说“赏我一个面子!”接着,双膝着地,直挺挺地跪在阎敬铭面前。

    他避开一步,回身扬面,装作不曾看见,这一下,严树森有话好说了“丹初,”他用责备的语气说“你太过分了!

    中堂自屈如此,难道你还不能网开一面?”

    于是阎敬铭不得不扶起官文,同时说道:“中堂依我两件事,我就不杀张玉。”

    “依,依!”官文一叠连声地说“只要不杀张玉,什么事都好办。”

    “第一、张玉立刻斥退。”

    “可以。我马上下条子。”

    “第二、张玉立刻递解回籍,不准片刻逗留。”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