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章 (第6/9页)
番,看看字画古董,说了几句闲话,方始谈到来意:“董回子闹得不象话了!仲华,你可得管一管才行。” “是!”荣禄有些局促不安“王爷责备得是。” “不,不!我决不是责备你,你别多心。”庆王急忙摇手分辩“我也知道,董回子如今有端老二撑腰,对你这位长官,大不如前了!不过,外头不知道有此内幕,说起来总是你武卫军的号令不严。” “王爷明白我的苦衷。”荣禄答说“武卫军号令不严,这话我也承认。不过,我要整饬号令的时候,也还需求王爷帮我说话。” “当然!慈圣如果问到我,我要说:既然是武卫军,总要听你的号令。”庆王略停一下又说“这话先不谈,眼前有件事,得要问问你的意思。董回子的部下,在先农坛附近闯一个祸,你可知道?” “不是杀了日本公使馆的一个书记生吗?” “是的。这个人死得很惨,先断四肢,再剖腹。日本公使到总署交涉,碰了一鼻子灰。仲华,设身处地为人想一想,你亦不能不愤慨吧!” “唉!”荣禄叹口气“慈圣居然会让端王去管总署,这件事可真是做错了!” “就为的这一点,所以我很为难,不知道这件事应该不应该奏闻?” “不回奏明白,还能私下了结吗?” “难!”庆王答说“日本公使馆派人来跟我说,抗议不抗议且搁在后面,总不能说人死了连尸首都不给?他们要尸首。” “那当然应该给他们。” “还要抬进城来,在他们公使馆盛殓。” 这一下,荣禄愣住了。原来尸首及棺木不准进城,载明会典,悬为禁例,那怕一品大员,在任病殁,盘灵回籍安葬,亦须奉有特旨,才准进城。何况是京城,禁例更严,未经奏准,谁也不敢擅自作主,准将杉山彬的遗尸抬入内城。 “这件事倒为难了!我看,”荣禄答说“非奏明不可了。” “一奏,就得细说原委,是不是据实上闻。”庆王问道“牵涉到武卫军,得问问你的意思。” “不要紧!”荣禄回答得很切实“请王爷据实回奏,慈圣如果怪我约束不严,我恰好有话好说。” “那就是了。”庆王点点头,沉默了一会,微喟着说“这局面再闹下去,怎么得了?仲华,你我的处境,越来越难,得要找个把得力的人来分着挑挑担子。” “是啊!”荣禄试探着问“王爷心目中可有人?” “你看,李少荃如何?” 荣禄心中一动,暗地里思量,莫非自己造膝密陈,一面派袁世凯剿义和团,一面召李鸿章来办各国的交涉这件事,庆王已有所闻?果然如此,他心里一定很不舒服。洋务如今是他在管,建议召李鸿章入京,却又置他于何地?这样想着,便有了一个决定,不管他知不知道这件事,自己决不可透露,倘或他已有所闻而问起,自己亦不能承认。 他这样沉默着,庆王当他是同意的表示,便又说道:“只怕少荃不肯来。” “何以见得?” “刚刚实授两广总督,他总不能带着总督的大印到京里来办事吧?” “那,”荣禄心中又一动,故意问道“可又如何处置呢?” “除非调直督。不过直督不兼北洋,他恐又不肯,要兼则万无此理。” 荣禄不知这话是出自他的本心,还是有意试探?只觉得自己该有个明确的表示“如今的北洋,已不是少荃手里的北洋。”他说“今非昔比,有名无实,只为慈圣一定要交给我,我不能不顶着石臼做戏,倘有少荃来接手,求之不得!” 这意思是很明白的,除非慈禧太后有旨意,他决不会交出兵权。庆王听得这话,不免失悔,无端引起误会,始料不及,而要解释,却又不知如何措词。 见此光景,荣禄亦有悔意,话其实不必说得这么明显,倒象负气似地,未免失态。 “仲华,”庆王突然问道:“如果跟洋人开了仗,怎么办?” “怎么能开仗!”荣禄脱口相答,神色严重“拿什么跟人家拚?” “我也是这么想。无奈执迷不悟的人太多,而且都在风头上。靠你我从中调停,实在吃力得很。仲华,我有个想法,不知行不行,托立豫甫或者什么人跟莲英去说,能劝得慈圣回心转意,好好管一管端老二,化干戈为玉帛,咱们凑个几百吊银子送他。你看,这个主意成不成?” 一吊一千,几百吊就是几十万,荣禄咋舌答说:“王爷你可真大方!” “实在是什么法子都想到了,只好考虑下策。” “王爷别急,别乱了步骤!等我来想法子,也许两三天以内,就有转机。只是各国公使,务必请王爷设法安抚,他们多让一步,咱们说话也容易些。” “我原是这么在做。如今只盼端老二心地能稍微明白些就好了。” “那只怕是妄想!”荣禄万感交集,归结于一句话:“咱们尽人事,听天命。” 等庆王一走,荣禄再次召集幕僚密议。这次不是漫无边际地谈论,着重两件事:一件是各国的态度,派兵入京到底是为了保护使馆,还是另有企图;一件是对付董福祥的态度,是荣禄仍以武卫军统帅的身分,直接下令,加以约束,还是奏请慈禧太后,用上谕来指挥。 第一件事比较好办。为了对抗李鸿章派在上海的盛宣怀,荣禄亦有一名“坐探”在江苏,此人是福建上杭人,名叫罗嘉杰,他的头衔是“苏松常镇太粮储道,分巡苏州,兼管水利”简称“江苏粮道”或者“苏州道”罗嘉杰平时对洋务亦颇留意,兼以苏州居江宁、上海之间,消息灵通,常有密信寄到荣禄那里,无论报告洋务,或者两江官场的动态,多半不差,所以颇得荣禄的信任。此时决定立刻拍发一个密电,要罗嘉杰即时从上海方面探听各国对华的意向,从速回复。 第二件事,大家的看法不一,有的认为荣禄兵权在握,不妨出以堂堂正正的命令,加以约束,有的认为董福祥跋扈难制,倘仗着有端王撑腰,不受羁勒,岂非伤了面子? 各有各的道理,荣禄一时委决不下,只能定下一个相机行事的宗旨。 第二天一早到军机处,大家首先要谈的,当然是日本公使馆书记生杉山彬被害一事。照道理说,这是一件大事,非奏明请旨不可,但洋务本由庆王掌管,现在总理衙门又加派了端王管理,政出多门,无所适从,那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暂且不奏,看庆王或端王奏闻了再说。 “两王都来了,不知道‘请起’没有?”王文韶说“最好派个人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