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八章 (第8/9页)
,也不愿再谈此事,很想转换一个话题,而慈禧太后却有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之势,不等她有何表示,只以一倾委屈为快。 “我倒是打算满好,心里一直在想,古人说的‘娶妻娶德’,百姓人家如此,立后更应该讲德性。”她略停一下又说“我也知道德馨家的两姊妹长得俊,长叙家姐儿俩也不赖,打算都留了下来,两妃两嫔,两双姊妹花,不也是从古到今,独一无二的佳话?谁知道我的苦心,皇帝竟一点儿也不能体会,白cao了十几年的劳,你想,教我伤心不伤心?” 荣寿公主也是这一下才能完全了解慈禧太后的苦心,想想真要如她所说的,留下两对姊妹花在宫中,确是冠绝前代的美谈。自己一直以为慈禧太后总是为她自己打算,立她的内侄女为后,将来归政以后,仍可以假手皇后,左右皇帝的意志,间接cao纵朝局。如今看来,亦不尽然,慈禧太后在为自己打算以外,亦不是全不顾皇帝。照她的安排,远比皇帝仅选德馨的长女为后来得美满。可惜,她这番用心太深了,而且事先毫无透露,以致搞成一着错,满盘输的局面,实在可惜! 这要怪谁呢?想想还是要怪慈禧太后自己。她的这个打算,只要略微透露一点风声,就可以让皇帝欣然照办,而竟吝于一言,未免自信太甚。想到这里,不由得长长地叹了口气。 “你也不用叹气。”慈禧太后说道“凡事都是命中注定。我也想开了!自己亲生的儿子都不听我的话,何况隔一个肚子?” 这是连穆宗都埋怨在里头了。荣寿公主很不安地说:“老佛爷说这话,我可替先帝跟皇上委屈,谁敢不孝顺老佛爷?只不过…。” “怎么?” “只不过见识不及老佛爷,看不透老佛爷cao持苦心有多深?” 慈禧太后不响,好一会才点点头说:“你这话倒也是!说中了我的病根。” “女儿可没有那么个意思,敢胡说老佛爷行事有什么欠缺。” “我知道,我知道。我不是说批评我不对。我只是觉得我的想法,有时候是太深了一点,好象让人莫测高深似的。”慈禧太后紧接着又说:“从此以后,我倒要改一改了。” 荣寿公主觉得她这话还是莫测高深,便不敢接口,只是轻轻地替她捶着背。 “你看,皇帝真能拿这副担子挑得下来吗?” 这是指皇帝掌理大政而言。不过,荣寿公主虽懂她的意思,却只好装作不懂,因为此事关系太大,不便回答,唯有装糊涂:“女儿不明白老佛爷的意思。” 荣寿公主不赞一词,慈禧太后也就不再往下多说。就这句话已经多了。大婚定在明年正月二十六,紧接着在二月初三归政,一切都成定局,万无变更之理,说是怕皇帝难任艰巨,仿佛还舍不得撒手似的,岂非多余? 因此,明知道荣寿公主守口如瓶,谨密可靠,她仍旧不能不叮嘱一句:“咱们娘儿俩随便聊聊的话,你可别说出去!” 看似一句亲切的家常话,在此时此地此人,可就不比等闲。荣寿公主一时勾起心事,百感交集,霍地双腿一弯,跪在慈禧太后膝前。 “你这是干什么?有话起来说。” “女儿有几句话,不能不跪着说。只怕忠言逆耳,惹皇额娘生气,所以先跪在这里赔罪。” 荣寿公主的举止向来稳重,凡事看得深、想得透,这时候有这样的举动与言语,可想而知必是极重要的话,便点点头喊一声:“来啊!”在殿外伺候的是储秀宫首领太监崔玉贵,内务府的人都管他叫“二总管”在太监中的地位与得宠的程度,仅次于李莲英。此时听得召唤,捧着个腆起的肚子,疾步而来,单腿往下一跪,听候吩咐。 “看有什么人在屋里?都叫他们出去!” 崔玉贵领命逐屋去查,查一处、撵一处、关一处,只听不断有房门碰上的声响,最后连殿门都关上了。 于是慈禧太后平静地说道:“有话你就说吧!不管你说什么,我都不会怪你。你知道的,我有大事,只跟你商量。” “可惜,立皇后这件大事,皇额娘没有跟女儿说。不然会办得更顺利。”荣寿公主说道:“皇上的孝心,女儿是知道的,就为这件事,皇上心里不安得很,怕是违背了皇额娘的意思。其实这也怪不得皇上,他没有一个亲近的人好商量。翁师傅倒是皇上亲近的,然而皇上不提这件事,翁师傅素来谨慎,决不敢提。总而言之,皇额娘的一片慈爱,皇上领会不到,无意之中弄拧了,决不是有心的。皇额娘的养育之恩,如天之高,如地之厚,女儿在想,总不见得会拿皇上这个无心的过失,老放在心里吧?” “当然!不过,”慈禧太后沉吟了好一会说“有些事,你想拿它扔开,它偏偏兜上心来,真教没法子。” “皇额娘,女儿说话要放肆了。”荣寿公主一字一句地说: “皇额娘的儿子只有皇上一个。” “就是这话罗!因为只有一个,我才把我一片心都给了他。无奈…。”慈禧太后踌躇着叹口气:“唉,不提了!”她慈爱地抚着荣寿公主的脸“我总算还有个真心向我的好女儿。” “女儿自然要孝顺皇额娘。不过,女儿也要做一个好jiejie,做皇上的好jiejie!” “对啊!凡是好女儿,一定也是好jiejie。” 荣寿公主十分欣慰“真是再没有比皇额娘更圣明的。”她也忍不住有些激动“母慈子孝,天下太平,皇额娘尽管享福吧!” 这句话说得慈禧太后很高兴“我是得享几年福了。”她踌躇满志地说:“总算有个太平局面交付给皇帝,自觉也对得起祖宗了。” 由于荣寿公主的苦心调护,慈禧太后与皇帝母子君臣之 间,总算保住了一团和气。慈禧太后也觉得国事既已决定付与皇帝“家事”也不妨让“女儿”代劳,所以大婚典礼一切踵事增华的点缀,以及照例应有的仪节,几乎都让李莲英向荣寿公主请示办理。慈禧太后自己从万寿以后,就住在西苑。一场瑞雪,正多乐事,只苦了皇帝,冒雪冲寒,晨昏定省以外,还得回宫办事读书。 这时的第一大事自然是密锣紧鼓地筹备大婚。钦天监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