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路过 (第8/9页)
说是正在丧失激情的、像星河而非人类学家那样的成年人占大多数的——文明,是否会做这种未必具有短期效益的投资呢? 这是一个很难准确回答的问题。 于是后来又有人提出了另外一种方案,不再考虑星际播种的数量和速度,采取的是一种“放长线”的思路,这在阿西莫夫的《地外文明》中有详细记载: 构造一个全封闭的自给自足系统,状如一颗完整的行星。但是它不按照天体力学的原则运行,而是自主地在恒星际漂流。这样,它便不需要有多么快的运行速度,因为在它的内部,文明自在发展,按部就班,生命生生不息,繁衍不止,是一艘永不需要返回的大使星船。 最后,这位著名的科普大师借他人之口这样问道: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紧接着,阿西莫夫自己有力地反诘道: “他们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是的,他们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现在让我们按照这个思路继续猜测下去: 这艘被称为——看来我们需要给她一个名字了:我们可以叫她露娜,也可以叫她菲菠,还有一个流传更广的阿尔忒弥斯,或者干脆就叫她“夜之王后”当然了,古老东方的嫦娥、吴刚和玉兔也可供随意选用。不过根据星河成型的前言来看,他似乎还是更喜欢黛安娜这个名字。(注) 那么好吧,我们就叫她“黛安娜” 这艘被称为“黛安娜”的飞船,开始了她告别故乡的远征… 早在1970年,两位苏联科学家便语出惊人,提出了所谓的“月球飞船”理论。基本结论如下:月球并非天成,而是经过某种智慧生物改造的星体;内部载有文明资料;月球被有意置于地球上空;所谓“TLP”是至今仍生活在月内高等生物的杰作… 这个说法理所当然地被整个科学界一致地予以嗤之以鼻。联想当苏联科学家的喜欢信口开河的先例——1958年一位苏联教授曾因火星卫星过小而怀疑它们是中空的人造卫星,甚至认为即使火星现在没有智慧生命,那么它们的史前文明必定保留在这两个巨大的“太空博物馆”里;更早同时也是更离奇的故事还有:众所周知,火星表面的颜色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是因为它的极冠在冬天可扩大到纬度超过50度的地区,可直到20世纪40年代,苏联科学家还坚持认为这是“火星植物”因季节而枯荣变化的证据,并据此在苏联的高等学府中开设有“火星植物学”的课程…因此人们对于他们70年代还在上演这种闹剧就更觉得没有兴趣了。 但他们关于月球构造的理论却令人很难反驳,诸如中空结构,诸如双层月壳——外壳是6千米的岩石及矿物层,陨石撞击月球时可将其穿透;内壳是坚硬的人造金属层,厚度未知,由铁、钛、铬等金属的合金构成,耐高温高压,抗锈蚀腐蚀… 不管以后的地球人类如何绞尽脑汁,此时此刻的“黛安娜”依旧我行我素。她横穿星系,跨越银河,在广阔的时空区域里无不留下她的欢声笑语,在无数的天体系统中无不回荡她的动人歌声。她真切地感受着星云的炽热,深刻地体会到恒星的温情。无论拜会哪一处天界星辰,还是离别哪一颗陨星流萤,她的笑靥里总是荡漾着相逢的喜悦,她的泪花中始终溢满了炽烈的深情。 叙述到这里,星河不禁停下来摇首叹息。相比之下“图灵”号显得是多么的卑微和渺小。尽管同样是一个自我补给的封闭系统,但是壮观程度却远不及那些宇宙中的前辈。 当然,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拥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比如“图灵”号的目的,使她完全可以不必如此巨大。但是,星河还是对那些宇宙前辈表现出了自己发自内心的敬仰。那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一个激情的时代,一个开发星系宇宙拓荒的伟大时代,星河因为自己没能赶上那个年代而痛悔得沦肌浃髓。 舷窗外的月球景象匀速转动“图灵”号正在环绕中准备启航。 文明的接力棒仿佛不熄的圣火,永远、永远地被传递下去。 7 亿万年的漂流足以吞噬如太阳般的巨大能源“黛安娜”终于耗尽了自己库存的最后一滴能量。当研究工作尚未进行到能从以太空间中提取更多养料的时候,正在接近的有着众多行星的那个恒星系统,就成为全体居民心中的唯一寄托。 当然更重要的不是能源,而是这第一次面对面的接触。亿万年的等待,难道不就是为了这短暂的一瞬? 但随着距离的接近,失望情绪却在“黛安娜”上面发芽和滋长:这是一个正在死去的恒星,所提供的能源甚至不够煮开一杯纯水。只有继续前进。看着行将离去的飞船,不能提供丝毫援手的垂暮太阳老泪纵横。 科学家也许在紧张不懈地研究着,也许面对太空无能为力空叹蹉跎——毕竟,宇宙太大了,智慧的火花微不足道。能够做的,也许只有留下坐标和遗产。 无论科学家和管理者如何思考,也丝毫不能影响一个小姑娘完成她自己的艺术作品。 没有人理睬她,她也安静地独处。对照着镜子和即将完工的巨大“面孔”细致地雕画着自己的芳容。唯一的区别是她没在上面写上忧郁,而是勾勒出一抹欢愉的笑容。 “黛安娜”在广漠无垠的时空中继续漂流,正在接近着一个新的恒星系。不过此时,她上面的最后一个人已经仙逝,她的行动只服从于天体力学的不易法则。 我们无法设想是小姑娘在钻出内舱外出游玩时丢弃了它,因为最后已经没有足够的氧气供她这样追求自由了;我们也不愿设想她是擅自跑出来并未能及时返回,因为这样将在镌片旁边守卫着一具清秀的白骨。 我们只能猜想,是后来多年的地质变化、陨星压砸或者火山爆发,使这块小小的见证被孤独地抛出了月心。 我们宁可不认为它是仍旧冬眠在月球内部智慧种族的一块路标。 你来了。 那束来自遥远中心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引力,正在慢慢地把你拉扯过来,纳入他自己的引力场当中。 这引力源,就是我们的太阳。 向中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