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中短篇科幻作品_路过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路过 (第2/9页)

谋得教职。为了在称呼上把他和医生区别开来,大家更习惯于称他为“教授”而不是博士。

    “对,谁都知道月球上的实际引力只有地表引力的六分之一。这样看来,好像月球的引力和它的密度根本没有什么关系一样。”

    大家相互对视,不知星河的目的何在。当然也有人是因为没有听懂,比如说那位未必称职的医务工作者。

    “这么说吧。王冠的重量丝毫不差,可是体积却整个大了一圈…”星河不太恰当地类比着那个以讹传讹了多年的古老传说,但他知道提一下阿基米德的故事也许能使讲述变得更清楚些。“这说明了什么呢?”

    尽管在这个十分浅显的比喻里不正确地混同了重量和质量的区别,但还是使每个人都顿时恍然了。这只能说明月球是一个巨大的空心体——至少里面混了与外表岩层不同的东西,就像当初狡猾的工匠在金制的王冠中掺进了银子一样。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中叶,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一位研究月亮的权威博士就提出过这个假设。”

    电脑适时地调出相关资料,屏幕上显示出它来自“《我们的月亮》;威金斯;1950年版;第13章”

    “有各种迹象向我们暗示,月面下有一层30—50千米厚的壳体”

    作者以一种直截了当简明扼要的方式向读者暗示,这层壳的下面无疑是空的。

    接下来这位学者还推测说,肯定不会有人想到“月球居民”居然会住在布满洞xue、妙不可言的月球内部;盘根错结般交织的洞xue网络被精心建造了多年;在寂静和黑暗当中,无数晶莹剔透、反射着人造光芒的结晶体散布于洞壁,仿佛树木枝杈一样各自延伸的隧道与月面的裂缝——也就是“出口”——相连接…最后作者表示,这种奇景将使最先踏上月球的人大为惊异。

    在将近20年之后,人类真的第一次登上了月球。虽说首先驻足月表的阿姆斯特朗及其后续人员确实看到了不少令人“大为惊异”的景象,却没能对上述描述予以证实和证伪。不过对于“中空的月球”这一命题,毕竟还是做了有限的验证。

    时过境迁,今天,被首先路过的芳邻将成为“图灵”号成员着手研究的第一个课题。尽管在数十年前人类已经不请自来地践踏了她圣洁的芳躯,但却没能了解她密布迷雾的心灵。

    当然除此之外,电脑系统和人类成员都还有更为重要的工作要做。〗

    根据计划的安排,假如“图灵”号的成员们真的遇到了超出事先理解范围的事情,就应该有至少一名成员被留下,并由随后而来的再探测飞船带回,然后不厌其烦地向有关部门陈述他所看到的一切。其他人将追随“图灵”号本身,继续深入宇宙那未知的深处完成探索。

    至于“图灵”号本身,则可以在漫长的旅程中耐心等待。她并不着急,她的生命无限漫长。

    2

    相对于天界体系的巨大尺度而言,月球已近在咫尺。这些年来人类的学习成绩又提高了不少,但着陆过程与“阿波罗”时代几乎没有什么改观,无外乎是牛顿力学的种种过程。

    一想到这个神圣的名字和以这个名字命名的力学体系,星河就不免有些黯然神伤。据他了解,新一代的年轻人更喜欢直接使用固化在软件中的电脑模拟,没有人愿意使用经典的数学分析。而且他们反驳说,新的方法比让人按照牛顿框架进行传统分析考虑得更周全更准确,何乐而不为?对于这种观点,星河无法从纯逻辑的角度上予以反驳,但是他总有一丝隐隐的担心:假如有一天电脑真的不工作了怎么办?当然星河自己也未必相信这种假设,这好像是自从电脑介入人类的生活以来,整个文明社会一直存在的一种杞人之忧。

    也许这类事件根本就不会发生?

    时间不容星河浮想联翩下去,因为在着陆之前电脑还要安排其他的东西先上月球。而他本人,还要继续从事有关知识的传播。

    由于时间与能量的原因,课题的核心就是针对所谓的“中空假说”有关实验在地球阶段已经做了不少,实地进行之举一来多少属于必需,二来也是对地球模拟的有效补充。人们始终相信“眼见为实”这一传统的陋习,好像什么事情都非得需要一种亲历后的陈述。

    专门用于月面撞击的末级火箭正在做最后的方向校正,实验主要侧重于落体和可测震荡,事实上同样的实验早在1969年就已经做过,虽说当时的记录粗糙而简陋。

    第一批勇士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表面安放了“无源地震仪—月震侦察测量器”以后数次登月活动宇航员们也都携带了同样的仪器。这些仪器自动工作,并把测到的数据传回地球,以使人类直接掌握月震的详情。事实上还没等到更多次数的月震发生,科学家们就已经面面相觑了。

    “这是‘阿波罗’13号进入月球轨道时所做的实验。”星河在电脑准备的空当中授课。“宇航员用无线遥控的方式使第三级火箭撞击月球,地点距‘阿波罗’12号安放的月震仪140千米远,爆发的能量相当于11吨TNT爆炸的效果。”

    这次深度达30—40千米的人造月震持续了3小时20分钟,令NASA的研究人员惊愕不已,他们无法对这一长久的震颤做出科学的解释。专家们并不甘心,又利用“阿波罗”14号的上升段火箭再撞月球,结果却惊人地相似:35—40千米;3小时。

    “再此后,‘阿波罗’15号制造的月震震波竟传到了1100千米外的‘风暴洋’平原,甚至被弗拉矛洛高原的地震仪监测到了。”星河笑着结束了资料介绍。“可能是月亮姑娘对这种恶作剧有点小脾气了。”

    事实上在星河没有介绍的“阿波罗”16号和17号登月活动中,也同样进行了月震实验。在任何一项星际探测当中,同样的实验如此反复重复都显得不同寻常。

    “用同样的方式在地球上干,震波最多也就能传1到2千米。”“教授”开始明白了。他虽然不是地质学家,但却能够很好地利用他的物理学知识。真正的物理学家并不像公众想象的那样因为牢记量子理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