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金庸年记小传 (第3/3页)
” 广州:十二月六日,草委主任扩大会议通过“主流方案”决定把它原封不动的提交给草委全体会议讨论。 香港:仍然群情汹涌,抗议的狼潮一波接着一波。 查良镛:为息众怒,抛出洋洋洒洒的万言文章《平心静气谈政制》,在《明报》连载十二天。 最后,在一九九○年的二月二十七日,邓小*平、杨尚昆、李鹏、万里接见参加最后一次《基本法》草委会全体会议的成员的当天,《基本法》通过,几年的政制方案纷争终于尘埃落定。查良镛说:“我觉得自己问心无愧!” 一九**年(六十五岁),查良镛宣布辞去基本法草委、咨委职务,并在《明报》创刊三十周年庆的祝茶会上,宣布卸下社长职务,下定决心淡出江湖。五月三十日,查良镛卸任《明报》社长职务,只担任明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一九九一年三月二十二日,明报企业挂牌上市,查良镛的持股量从80%减少为65%。 把明报企业推向市场,表明查良镛逐渐告别《明报》的决心。在他宣布退休时,十多个财团上门要求收购《明报》。但是,查良镛却选择了一家出价较低的公司,让一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当《明报》掌门人。他和于品海联合宣布:由智才管理顾问公司技术性收购明报企业。这,让很多人都觉得不可理解。 一九九二年,六十八岁的查良镛赴英国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并于牛津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持讲座,做《香港与中国:一九九七年及其后五年》的演讲。其间寄寓的牛津大学城,环境清幽,学术空气浓厚。奔波劳碌了几十年的查良镛,终于找到一处像圣地那样清幽的地方,酬其一贯神驰的“牛剑”之情。这一年里,他还回乡寻师访友,为嘉兴市捐建“金庸图书馆”获得了加拿大毕(卑)诗省省立大学名誉博士的荣衔。 一九九二年年底,新上任的港督彭定康又抛出一份“政改方案”引发中、英新一轮**,中方将彭定康视为“香港的千古罪人” 查良镛对香港将来政治制度的一贯主张,从未改变过。他忍不住再次“重出江湖”笔战彭定康… 一九九三年,六十九岁的查良镛发表《功能选举的突变》长文。 还是这年的四月一日,查良镛宣布辞去明报企业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的职务,改任名誉主席,并在《明报》发表《第三个和第四个理想》一文,确定“退休”一事。多年来一步步“淡出江湖”的“金大侠”这次可谓一退到底,退得干干净净。从此,他将不再拥有曾给他带来财富和荣耀的《明报》。 一九九四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金庸武侠小说的第一部英译本《foxvolantofthesnowy摸untain》(《雪山飞狐》),查良镛也正式授权给北京三联书店出版《金庸作品集》大陆简体字版。在本年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中,将金庸列为本世纪中国小说家第四位。他还被授予北京大学名誉教授,获选英国牛津大学两所学院之荣誉院士。 一九九五年,香港明河社星马分公司出版《金庸作品集》东南亚简体字版。后一年,日本德间出版社取得版权,正式开始翻译刊行《金庸武侠小说集》。 一九九七年,《中国时报》浮世绘版“金庸茶馆”专栏开张,查良镛也举行了个人在台的第一场公开演讲,主讲《历史人物与武侠人物》。同年七月,香港回归中国大陆,他在《明报》上发表《河水井水互不相犯…写在回归第一日》一文。该年十月,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英译本《thedeerandthecauldron》(《鹿鼎记》)第一册。 一九九八年五月中旬,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和中国现代文化研究所召开“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各国四十余位学者赴会或提交论文。该年度中,查良镛获香港政府市政局颁授“文学创作终身成就奖”而香港(及海外)文学艺术协会以最高之“当代文豪金龙奖”授予巴金、冰心、金庸三人;日本“潮”出版社、香港明河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台北远流出版公司分别出版了金庸与日本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的对话录,即《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一书。 在十一月上旬,由汉学研究中心、中国时报人间副刊、远流出版公司在台北举办的“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有来自中、港、台及美、英、澳等国二十七位学者发表论文,二百多位学者与会。该论文集于一九九九年十二月正式出版。 一九九九年三月,七十五岁的查良镛担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名誉院长,并开始进行《金庸作品集》的三度修订工作。 二○○○年七月,香港特别行政区颁赠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给查良镛。十一月初,中国北京大学举办“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十二月,获颁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二○○一年四月下旬,已是七十七岁高龄的查良镛访台,由新竹清华大学颁赠荣誉讲座教授证书,并与圣严法师、杨振宁博士、刘兆玄教授进行“岁月的智慧…大师真情”会谈。 已经“淡出江湖”的查良镛,过着平平淡琰、自由自在、无牵无挂的生活。除了周游列国、游山玩水,更多时候,他是在家里读书、研经、下棋、听音乐… 后记: 这篇较完整年记的资料均来自网上,除注明是选自冷夏(郑祖贵)的《金庸传》(为香港明报出版有限公司一九九四年出版。虽由与金庸有关系的部门推出,但据闻并未获金庸先生本人认可。详细情况,请自行参见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日的《联合报》“读书人”版,列孚所写“《金庸传》引发争议”一文)外,其余的并未发现出处及作者的字样。整编中,因为有部分内容是依据繁体字资料手工输入,且全部整合的内容较多,必将出现各种差错,希望能随时得到您的指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