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金庸年记小传 (第2/3页)
江湖》同样是在这年。 其实,金庸不但是文学天才,还有极高的政治敏感性和洞察力,比如,是他最早指出**要打倒**,**将会被**清算的可能。 《明报周刊》开了香港娱乐周刊的先河,也为查良镛带来可观的利润。《明报月刊》和《明报周刊》这两颗星星,辉映着《明报》这个月亮。 查良镛有两支笔:一支是写武侠小说的“世界第一侠笔”另一支是写社评的“香港第一健行”香港市民喜欢看他的社评,连国共两党政要、美国国务院也剪辑他的社评,作为资料加以研究参考。 写武侠小说,他最初是为了赚钱,而后是为了撑起《明报》的大业。到了六十年代末期,则是试图在武侠小说创作方面进行一些新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政治取向和对现实社会的一些看法。于是,便有了政治寓言…《笑傲江湖》,以及社会问题小说…《鹿鼎记》(创作、发表于一九六九年)。这两部小说被公认为其武侠小说的巅峰之作。 一九七○年,查良镛创作《越女剑》的同时,开始修订全部武侠小说作品。一九七二年,《鹿鼎记》连载完毕,四十八岁的金庸就此宣布挂印封笔、金盆洗手,不再写武侠小说了。 封笔之后,查良镛把近二十年来所写的武侠小说逐字逐句地修改。经过十年的修订,一套十五种共三十六册的《金庸武侠小说全集》终于出版完毕。 从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到贩夫走卒,从黄土高原到美利坚,各个阶层各个地方,到处都有“金庸迷”从来没有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像查良镛的武侠小说那样广受欢迎,有人甚至说他是武侠小说创作的“真命天子”!中国武侠小说百年发展的壮丽风景,由“十大宗师”的作品构成。而当中最为辉煌的当是查良镛、古龙、梁羽生这三位大师的新派作品。其中,又要以查良镛的武侠小说为巅峰。 这正是:“武林”至尊,唯数金庸;风行天下,谁与争锋? 一九七三年春,查良镛应国民党之邀,以《明报》记者身份赴台访问十天,还与蒋经国等人见面会谈,之后在《明报》连载《在台所见、所闻、所思》。蒋经国是“金庸迷”但他与查良镛所谈的,并非武侠小说,而是时政国事… 查良镛在金门看到:地底的坑道纵横全岛,大卡车和坦克车通行无阻,地上、地下,到处都是炮位和机关枪阵地… “我这一生如能亲眼见到一个统一的中国政府出现,实在是毕生最大的愿望。” 一九七九年,五十五岁的他参加了在台北举行的“建国会”与丁中江同为小组讨论会之主席。其间,正式授权给台湾远景出版社出版《金庸作品集》。 一九八○年,广州《武林》杂志连载的《射雕英雄传》,使金庸的武侠小说正式进入大陆。此时,十五部三十六册的《金庸作品集》也全部修订完毕,前后花了十年时间。 邓小*平重新执政后,**向查良镛发出信息:邀请他回大陆访问。查良镛这时向**提出一个要求:想见邓小*平。报告很快送到邓小*平那里。邓小*平看到报告后,在报告上写下批示:愿意见见查先生。 一九八一年,查良镛与妻子儿女回大陆访问。见面时,邓小*平笑口盈盈地说:“对查先生,我也是知名已久了!”一个是著名政治家,一个是知名政评家,两个人谈起政治,当然不会流于一般的敷衍,政见和才智都充分地表露出来。 这次访问,还得到廖承志的宴请。廖承志说:“查先生的社评写得不错,时常有一些独特的见解,不过有些观点,我们并不认同。”“是的,大家的看法并不尽相同。”查良镛应道。 此行共游历了十三个城市。在新疆天池,查良镛惊喜地发现几个维吾尔族的小孩子手里捧着天山雪莲…就是《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采来送给香香公主的那种雪莲。他兴奋莫名,将两朵天山雪莲带在身边回到香港… 返回香港后,查良镛兴致勃勃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畅谈大陆之行的所见、所闻、所思:“访问大陆回来,我心里很乐观,对大陆乐观,对台湾乐观,对香港乐观,也就是对整个中国乐观!”… 一九八四年,查良镛出版《香港的前途…明报社评之一》一书,并再次赴北京访问,会见**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年九月,中英草签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香港从此进入回归祖国的过渡期,而查良镛又一段不寻常的、掀起不少惊涛骇狼的历史也行将开始。 一九八五年六月,中方委任查良镛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在草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中,查良镛登台发言。他以《一国两制和自由人权》为题,表明了自己的政治宣言。发言完毕,掌声热烈。雷洁琼拉着查良镛的手,称赞说:“你的发言好极了!” 一九八六年,查良镛正式授权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金庸作品集》,还获颁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政治体制”小组港方负责人。对怎样设计未来香港的政制模式,各方各派意见不一,政制方案花样百出,当真是群雄并起,不分上下,于是促成“武林大会”举行。查良镛主持的“武林大会”由于决不出胜负输赢,得不到积极的成果,于是他亲自为未来香港政制设计蓝图…草拟新的政制协调方案。 第一稿出来以后,遭到强烈反对。与中方官员“密谋”一番后,查良镛又连夜赶改方案…将“新协调方案”略作修改,终成为政制小组的“主流方案” 但反对查良镛和“主流方案”的声音却铺天盖地而来。为了平息在一九八八年发生的此事件在香港引起的轩然大波,查良镛在《明报》撰写社评,论述自己的政制观点。谁知“社评起风云”引发了更大的风波。香港有数十名学生游行示威,火烧《明报》和经影印放大的社评,指责查良镛“歪曲事实,断章取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