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_章三十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三十二 (第5/9页)

告郊、庙、社稷、众神,像当初那样举行礼仪。

    古代制度,太子出京称“抚军”,留守称“监国”o三代以下,只有唐代太子监国,系结双龙符,而它的仪制没有文字记录。

    丞乐七年,皇帝驾临北京,制定制度。

    凡是常规的朝拜,皇太子在午门左面处理政事。

    左右侍卫和各官按常规仪节陈述事情。

    如果御临文华殿,接到旨意召入的人纔能进入。

    凡是朝廷内外的军国机密以及王府的急事,全部上奏请示。

    有边防警报,如果调发军队剿减追捕,仍然要飞快上奏皇帝驻扎的行在所。

    皇城和各门的守卫,都增加设置官军。

    遇到皇上生日、正月旦日、冬至日,皇太子率领百官在文华殿前面拜表,行十二拜的礼仪。

    表从中门送出,皇太子从左门送到午门,返回官中。

    百官引导到长安右门外面,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以及近侍官、监察御史,都乘马引导到三山门外面,把表交给进奏官。

    到约定之时,告祭上天祝寿,行八拜礼。

    正月旦日、冬至日、皇帝生日,百官按照通常的仪节在文华殿庆贺。

    凡是享祀太庙以及社稷等神的祭祀,在祭期之前敕命皇太子代替祭祀,那些祀典神灵,太常音在皇帝临时在外驻扎的地方上奏报告,派遣官吏举行典礼。

    凡是四方蛮夷前来朝贡,按照旧例赏赐宴席,命令礼部派送到皇帝在外驻扎的行在所。

    凡是诏书到达,设置龙亭仪仗大乐,百官身穿朝服,到三山门外面迎接。

    皇太子穿戴冕服在午门前迎候,到文华殿,行五拜三叩头的礼仪,升殿展开诏书宣读。

    使者手捧诏书放置在龙亭之中,皇太子送到午门外。

    礼部官把诏书放置在云舆里面,文武官员二品以上的迎接到承天门,按一定仪节展开阅读。

    用鼓乐送使者到会同馆。

    使者拜见皇太子,行四拜的礼节,在礼部赏赐宴席。

    永乐十二年,征伐北方,又规定制度。

    常规朝拜在文华殿处理事务,文武官员启奏政事,都到北京。

    嘉靖十八年,到南方巡狩,命令皇太子监国。

    当时太子年幼,命令辅佐大臣一人留守,军队和国家的机密事务全部听从启奏施行。

    永乐八年,皇帝从北京向北征讨。

    当时皇太子已经在南方监国,于是命令皇长孙在北京监国。

    当时宣宗还没有行冠礼,到举行加冠礼之后纔加称皇太孙。

    皇长孙监国的制度是,每天皇长孙在奉天门左面处理政事,侍卫按照常规的仪节。

    各司有事,都启奏施行。

    如果是军机要享以及王府的重要事务,一面要启奏皇太子处理,一面要上报到皇帝行在所。

    皇帝生日,在奉天殿设置香案,按照常规仪节行礼。

    天下各司的表文全部送往北直。

    四方蛮夷入朝进贡都送到南京。

    武选和官吏.百姓有违犯的,大的向皇太子报告,小的由皇长孙施行。

    皇亲有犯法的,启奏皇太子监国的地方。

    犯罪情节严重以及图谋叛逆的,就在当时拘捕,命令皇亲会同审问。

    不服,于是命令公、侯、伯、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会同皇亲再次审问,启奏皇太子,等皇帝回京,上奏请求处理。

    凡是向全国各地颁布命令,有诏书,有赦书,有敕符、丹符,有制谕、手诏。

    下诏赦罪,先在朝廷宣读,然后颁布施行。

    赦符等,则由使者带着交付给所授予的官吏,秘密不敢打开。

    开读迎接,仪制各不相同。

    洪武二十六年,制定颁布诏书的仪节。

    在奉天殿设置御座,在殿柬设置宝案,在殿内陈设中和韶乐,在午门和承天门外陈设大乐,在承天门上面设置宣读案,面向西南。

    清晨,校尉在宫殿内的挂帘前擎持云盖盘,百官穿着朝服在承天门外/顿次排列,公侯在午门外按次排列,面向东西。

    皇帝穿戴皮弁服,按照仪节登上宫殿。

    礼部官捧持诏书到案前,加盖宝印完毕,放置在云盖盘中。

    校尉擎持着云盖盘,从宫殿的束门出去。

    大乐奏响,从东面台阶下来,从奉天门到金水桥南的午门外面。

    乐奏起,公侯走在前面引导,迎接到承天门上。

    赞礼官唱名排列班次,文武官吏各自就位,音乐奏起。

    拜四拜,音乐停止。

    宣读展读官登上座案,声称有制命,众官跪下。

    礼部官员手捧诏书,交给宣读官。

    宣读完毕,礼部官员捧持放到云盖盘之中。

    赞礼官喊着俯伏兴的口令,音乐超奏。

    拜四拜,音乐停止。

    行舞蹈山呼礼,又拜四拜。

    仪礼司上奏拜礼完毕,皇帝起身。

    礼部官员捧持诏书分别交给使者,百官退朝。

    嘉靖六年,续定颁诏仪制,鸿胪寺官设置诏案,锦衣卫在奉天殿内的束面设置云盖盘,另外在承天门上设置云盘,在午门外面设置彩车,鸿胪寺官员在承天门上设置宣读案。

    百官进入宫殿阶前的赤色地面站立等待,皇帝穿着冕服升座,按朝廷仪制进行。

    翰林院官员捧着诏书跟从,到皇帝宝座前向东站立。

    百官进入班列,拜四拜,出来到达承天门外。

    礼赞颁布诏书,翰林院官员捧着诏书交给礼部官吏,捧到云盘案上。

    校尉擎持云盖盘,都从宫殿左门出去,到达午门外面,捧持诏书放置在彩车内。

    公侯伯三品以上的官在前面引导,迎接到承天门上,宣读诏书礼赞拜跪,都如同上面的仪制。

    礼部官吏捧着韶书交给锦衣卫官员,放置在云匣中,用彩索拴系在龙竿上,颁布降下。

    礼部官吏捧着放置在龙亭内,用鼓乐迎接到礼部,交给使者颁布施行。

    隆庆六年,韶书送出到皇极门,便上奏说礼仪完毕,皇帝返回。

    洪武年问制定。

    凡是派使者开读诏赦,本处官吏准备好龙亭、仪仗、鼓乐,出外城迎接。

    使者下马,捧着诏书放置在龙亭中,面向南,本处官吏穿着朝服行五拜礼。

    众官和奏鼓乐的人在前面导引,使者上马跟随在龙亭的后面,到达官署门前。

    众官先进入,文官和武官分东西两排依次站立,等候龙亭到达,排列好班位拜四拜。

    使者捧着诏书交给展读官,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