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章二十九 (第6/6页)
安慰他说“:先生不要自己苦自己,我不过是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罢了。”方孝孺问:“成王在哪里?”成祖回答说:“他已自焚而死。”方孝孺又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为皇呢?”成祖回答说:“老百姓信赖年长的君王。”方孝孺又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为皇呢?”成祖回答说“:这是我们家庭内部的事。”要左右把笔和纸拿给方孝孺,说:“诏告天下,非先生起草的诏书不可。”方孝孺把笔扔到地上,又哭又骂说:“死就死吧,诏书我是不会起草的。”成祖大怒,命令斩首示众。方孝孺从容就义,临死前做绝命词说“:天降大乱啊又有谁知道其中的缘由,jianian臣得计谋夺国家,忠臣发愤啊又血泪交流,以身来殉先君又还有何求。唉!如此这般方能死无怨尤。”当时方孝孺年仅四十六岁。他的学生德庆侯廖永忠的孙子廖镛和他的弟弟廖铭把方孝孺的尸体殓葬于聚宝门外的山上。 方孝孺的哥哥叫方孝闻,勤奋好学,为人忠厚,他比方孝孺先死。弟弟方孝友与方孝孺同时被杀,临死前也赋诗一首。方孝孺的妻子郑氏及两个儿子方中宪、方中愈先后上吊身亡,两个女儿也投秦淮河而死。 方孝孺工于文章,其文清纯深邃,雄伟豪迈。他的每一篇文章问世,海内都争相传诵。永乐年间,凡藏有方孝孺文章的都论以死罪。方孝孺的学生王禾余暗中把他的文章收集编写成《侯城集》,方孝孺的文章因此得以流传后世。 仁宗即位,示谕礼部:“建文时的各位大臣,已经蒙受了杀戮之祸,他们的家属沦为官籍奴仆者,都释放为民,并归还田土。其外亲戍边者,除留一人戍所外,其余的都遣放回家。”万历十三年(1585)三月,释放了因方孝孺案株连而戍边者的后代,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广东共计一千三百多人。方孝孺已经没有后代了,唯独方克勤的弟弟方克家有个儿子叫方孝复。洪武二十五年(1393),方孝复曾经上书朝廷,请求减免信国公汤和给宁海所增加的赋税,被贬戍庆远卫,株连时因军籍免。方孝复的儿子名叫方琬,后被释放为民。世宗时,松江人俞斌自称是方孝孺的后代,一时士大夫深信不疑,编纂《归宗录》。后来方氏发觉俞斌不是方孝孺的后代,于是就将实情告诉了官府,这一骗局也就结束。神宗初年,下诏令褒奖建文时的忠臣,在南京建立表忠祠,排位第一的是徐辉祖,排位第二的是方孝孺。 练子宁,名安,以字行世,新淦人。父亲练伯尚,工于诗词。洪武年初,练子宁负责起居注,因直言相陈而被贬出外任职,最后为镇安通判。 练子宁英才超群,十八年(1385)以贡生身份参加廷试对策,极力申言:“天下人才有限,陛下怎么忍心因区区小事,而放任无穷无尽的诛杀,又将靠什么去治国呢?”太祖嘉赏其用心,将他提拔为一甲第二名,授为翰林修撰。练子宁遭母丧,力行古礼。服丧完毕,恢复官职,升任工部侍郎。 建文初年,练子宁与方孝孺同为惠帝所信用,改任吏部左侍郎,以考核官吏是否贤能,而决定其升降为己任,对此多有建议。不久,练子宁被授为御史大夫。燕军兵起,李景隆北征屡败,应诏返京。练子宁在朝中历数其罪,请求处死他,皇上不听,练子宁便叩首愤激大喊道:“坏陛下事者,就是此贼,死有余辜。即使陛下赦免了李景隆,一定不要赦免微臣。”然后大哭求死,皇上为此只得罢朝。宗人府经历宋征、御史叶希贤都坚决上疏说李景隆出战失利丧师,存有二心,应当处斩。皇上全不采纳。燕兵渡淮之后,靖江府长史萧用道、衡府纪善周是修上书谈论大计,斥责当权者。上书被下到廷臣商议,当权者盛气十足,辱骂萧、周二人。练子宁说道:“国事至此,你们还不能容许上言者吗?”辱骂者羞愧而止。 燕王即位,练子宁被绑至京。出语不逊,被施磔刑而死,其家被灭族,姻亲全部戍边,练子宁的堂侄练大亨,任嘉定知县,获悉此事,便与其妻投刘家河而死。同乡人徐子权以进士身份任刑部主事,听说练子宁的死讯,痛哭赋诗后上吊而死。 练子宁善写文章,方孝孺称其多学而富文采。弘治年中,王佐刊刻其遗文,称为《金川玉屑集》。提学副使李梦阳设立金川书院以祭祀练子宁,将其堂命名为“浩然” 卓敬,字惟恭,瑞安人。他颖悟过人,读书一目十行。洪武二十一年(1388)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户科给事中,为人耿直,不避权势。当时制度还不完备,诸王的服饰、车马模仿太子。卓敬乘机说道“:京城为天下效仿。陛下对诸王如不趁早分辨等级、威严,而使他们的服饰与太子相同,从而嫡庶混乱,尊卑无序,何以令天下?”皇上说:“你说得对,朕还没有考虑到此。”因而更加器重他。他日与同僚觐见,恰好八十一人,太祖命他们改称元士。随即以六科为政事本源,又改称源士。不久,重又称给事中。卓敬历任户部侍郎。 建文初年,卓敬秘密上疏说:“燕王智谋绝伦,并有雄才大略,酷似高皇帝。北平地势优越,兵精马壮,金、元即由此兴起。现在应当将他改封南昌,万一有变,也容易控制。事情即将萌发而未行动,那是由于时机未到,而考虑可以行动的时间则要依据形势。形势还未成熟时便不能做出决断,而时机还未明朗便不能给予明察。”上奏到达朝廷,第二天皇上召问卓敬。卓敬叩首道“:微臣所言乃天下至计,愿陛下明察。”但是此事最终就此而止。 燕王即位,卓敬被捕,明成祖指责他曾建议改封一事,离间骨rou之情。卓敬厉声说道:“可惜先帝没有采纳我的建议。”皇上十分生气,但仍怜惜其才,下令将他下狱,派人以管仲、魏征之事相劝。卓敬流着泪说:“身为人臣,只有以死相报。先皇帝曾无过失,忽然被横行篡夺,我恨不得立即死去,到地下去见先皇,你还想让我为你效力吗?”皇上还是不忍杀他。姚广孝以前与卓敬有隔阂,便进劝皇上“:卓敬之言如果真的被采用,皇上难道还会有今日吗?”皇上这才处死卓敬,并灭其三族。 卓敬言行慷慨,风流倜傥,善于谈论,凡天官、舆地、律历、兵刑诸家无不广泛研究。成祖曾叹道“:国家培养人才三十年,唯得一卓敬。”万历年初,朝廷采纳御史屠叔方的建议,为卓敬修墓建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