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_章三十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三十一 (第10/11页)

从西阶升登,到公公面前,侍女捧枣栗交给新妇。

    新妇进献完毕,下阶行四拜礼。

    到婆婆面前,进献服修,如同前面的礼仪。

    其次是公婆按家人的礼仪给新妇饮甜酒。

    其次是举行洗手镘食礼。

    这天,新妇家准备饭食到新婿家。

    公婆就座,新妇行四拜礼。

    从西阶升登,到公公的面前。

    侍从举着食案将饭食交给新妇,新妇进献饭食,执事者加羹匙和筷子。

    给婆婆进献饭食,也如此。

    吃完,撤掉饭菜,新妇下阶就位,行四拜礼,礼仪结束。

    公婆再次给新妇饮甜酒,如同初次的礼仪。

    《礼》说“婚礼下达百姓”,那么六礼的施行,没有贵贱都是一致的。

    朱子《家礼》没有问名、纳吉礼,祇有纳采、纳币、请期礼。

    洪武元年,规定制度施行,下令禁止指腹为亲、割衫襟为亲的做法。

    凡是平民娶妻,男子年龄十六岁,女子十四岁以上,都任凭婚嫁。

    新婿穿常服,或借九品服,新妇穿花钗大袖服。

    纳采、纳币、请期的礼仪,大略仿照有品级官员的礼仪。

    有媒没有宾,言词也稍有差别。

    亲迎的前一天,女方派人在新婿的寝室陈设,俗语叫铺房。

    至于告词、醮戒、献雁,合卺的礼仪,全如品级官的礼仪。

    拜见祖庙父庙公公婆婆,公公婆婆给新妇饮甜酒,也大致相同。

    《礼》说:“凡是开始设立学校,必定先设酒食祭奠先圣先师。”周末沦役丧亡,礼仪废弃不施行。

    汉明帝开始驾临学校。

    唐代以后,天子视察学校,开始设立讲榻。

    洪武十五年,太祖将驾临国子监。

    议论的人说,孔子虽然是圣人,仍然是人臣,礼仪应为祭献一次而行再拜礼。

    太祖役听从,命令礼部尚书刘仲质制定制度。

    到期前在大成门柬面设皇帝的帷帐,面向南,在彝伦堂设皇帝宝座。

    到了这天,学官率领诸生在成贤街左面迎接皇帝。

    皇帝进入帷帐,穿皮弁服,到孔子神位前,行再拜礼。

    祭献爵,又行再拜礼。

    孔子的四个配祀弟子颜渊、子思、曾参、孟轲,十位贤哲弟子在两庶分别祭祀,如同平常礼仪。

    皇帝进入帷帐,换上常服。

    升舆,到彝伦堂登上座位。

    学官、诸生行五拜叩头礼,在堂下东西厢房站立。

    三品以上及侍从官,依次进入堂中,在东西厢房站立。

    赞唱为皇帝讲书,祭酒、司业、博士、助教四人从西门进入,到堂中。

    赞举经案到皇帝面前,礼部官员奏报,请求授经给讲官。

    祭酒跪下接受。

    赏赐讲官坐下。

    等到把经放置到讲案上,叩头,到西南角几榻上坐着讲。

    赐大臣、翰林、儒臣坐下,都叩头,依次坐在东西两旁,诸生围着站立听讲。

    讲完,叩头,退到原来的位置。

    司业、博士、助教,各自依次焉皇帝讲书。

    出堂门,回到原位。

    赞唱宣读制命,学官、诸生都列队面向北跪下,听宣读训谕,行五拜叩头礼。

    行完礼,学官、诸生出成贤街送皇帝。

    第二天,祭酒率领学官上表谢恩。

    丞乐四年,礼部尚书郑赐引用宋代礼制,请穷靴袍,行再拜礼。

    皇帝不听从,仍然行四拜礼。

    给皇帝讲书完毕,赐给百官茶。

    礼部请求竖立视察学校的碑,皇帝亲自写文章刻在石上。

    祭酒等人上表谢恩。

    皇帝驾临奉天门,赐百官宴席,接着赏赐祭酒、司业各两套纡麻罗衣,学官三十五人各赐一套贮麻衣,监生三干余人各赐五锭钞。

    正统九年,皇帝驾临国子监,按照礼仪行礼。

    礼仪完毕,赏赐公、侯、伯、驸马、武官都督以上、文官三品以上以及翰林学士至检讨、国子监祭酒至学录宴席。

    此前,视学祭祀先师,不设祭牲,不奏乐。

    到成化元年,开始用祭牲及音乐。

    视察学校那天,设音乐而不演奏。

    礼仪完毕,百官庆贺,赏赐衣服,赐宴,都施及孔、颜、孟三氏的子孙。

    弘治元年,规定至期之前斋戒一天,祭献加用缯帛,祭牲用太牢,改分献官为分奠官。

    嘉靖元年,规定衍圣公率三氏的子孙,祭酒率学官、诸生,上表谢恩,都在礼部赏赐宴席。

    十二年,因孔子的祭祀典礼已确定,再次视察学校,命令大臣到启圣公祠祭奠。

    万历四年,规定次日行庆贺礼,按以前的礼仪颁布赏赐,免除赐宴。

    当初,宪宗选取孔、颜、孟三氏子孙到京城观礼,又命衍圣公分别祭献。

    到世宗,命令衍圣公以及颜、孟二博士,孔氏老成的五人,颜、孟各两人,到京城陪同祭祀。

    明代初年经筵没有固定日子,也没有固定场所开设。

    正统初年,开始制订成恒常礼仪,在每月的逢二之日到文华殿为皇帝讲经史等书,每月三次,寒暑天暂且免除。

    其制度是功臣一人掌管御前讲席事务,内阁学士或主持或协助主持。

    尚书、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卿以及学士等随从陪侍,翰林院、春坊官以及国子监祭酒两名为帝王讲经史书,春坊官两名展书,给事中、御史各两名侍奉礼仪,鸿胪寺、锦衣卫堂上官各一名供事,鸣赞一名赞礼,四名序班举案具,功臣或驸马一人兼将军侍卫。

    礼部选择吉日请求,事前在文华殿设御座,在座东稍南的地方设御案,在案南稍往东的地方设讲案。

    这一天,司礼监先将所要讲的《四书》、经、史各一册放置在御案,一册放置在讲案,都是《四书》在束,经、史在西。

    讲官各白撰写讲读的章节放在册内。

    皇帝登座,主持御前讲席以及侍班等官在丹陛上,五拜三叩头。

    后来每次进讲祇行叩头礼。

    依次上殿,东西依次站立。

    序班二名,举着御案到座前,两名举着讲案放在御案南的正中。

    鸿胪官赞唱为帝王讲读。

    两名讲官从东西班列中出来,到讲案前,向北并立。

    东西展书官各自到御案南的铜鹤下,相对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