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皇位继承不合法 (第3/4页)
底金风冲地起,御园红紫满龙堆。 宋朝人王至在《默记》引龙衮《江南录》说: 小周后…每一入辄数日而出,必大泣骂后主,声闻于外,多宛转避之。 李煜是一个亡国之君,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有什么办法?忍吧! 小周后只是一个弱女子,她能抗拒皇上的yin威吗?当然不能,不能就只能逆来顺受,在外面受了委屈,回家后就大哭大闹,将寄人篱下的南唐后主李煜当成出气筒,大骂一通,哭了、闹了,还是要活下去。 李煜一个大男人,被戴了绿帽子,还经常要被爱妻臭骂,心中的愤懑与屈辱可想而知。他无力反抗,嘴上还不能说,不敢说,于是,他将这种屈辱写在纸上,《破阵子》、《子夜歌》、《望江南》等著名诗篇,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子夜歌 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 缥色玉柔擎,醅浮盏面清。 何妨频笑粲,禁苑春归晚。 同醉与闲平,诗随羯鼓成。 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望江南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 正因为他的屈辱、羞愤,终于写出了千古绝唱《虞美人》: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赵炅看到了这首《虞美人》,恼羞成怒,赐宴毒杀了李后主。李煜死的时候,年仅四十一岁。 据说在中国历史才子排行榜上,李煜可以进入前十名。一个震撼古今的大才子,就这样英年早逝了。真是历史上的一大悲剧,而宋朝皇帝赵炅,是悲剧的导演。 李煜死后不久,小周后也悬梁自尽,到阴曹地府同李煜做夫妻去了。 宋太祖赵匡胤时期,绝代佳人花蕊夫人含恨而逝。第二代皇帝赵炅时期,又一位绝代佳人小周后香消玉殒。 绝代佳人总是同皇帝纠葛在一起,这是天子的yin威,也是佳人的悲哀。 早已化为烟云故事的南唐后主李煜,丧国与绿帽之辱,换就了《虞美人》的不朽之作,值?还是不值?谁人曾与评说! 5、科举取士 赵炅做了皇帝后,很想搞出些名堂,借以树立和提高自己的威望。泉漳纳土和吴越归地,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赵炅的虚荣心,但他还是觉得不过瘾,毕竟这些都是靠威胁和高压手段取得的,虽然得了实惠,形式并不那么壮观,更为重要的是,前期工作都是太祖皇帝做的,都是一些瓜熟蒂落、理顺成章的事情,承受的是太祖皇帝的余荫,没有走出皇帝哥哥的阴影。不过,这种想法,他只能埋在心里,不能为外人道。 为了能够很快地树立自己的威信,赵炅将眼光盯住了北汉。 后周时,周世宗一直想征服北汉,进攻受阻,半途而废。大宋建国后,太祖皇帝也想将北汉的版图收归大宋,并且有三次北伐的经历:第一次,因辽国从中作梗,无功而返;第二次因兵士染上瘟疫,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只好遗憾撤军;第三次,也就是他临死之前的北伐,虽然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只因天不假年,带着未了的宏愿,魂归九泉。 赵炅觉得北汉是块硬骨头,但还是想啃一口,不啃,怎么知道他是真硬还是假硬呢?要啃硬骨头,就要在心理和物资两方面做好充分准备,他正在做这些准备,打一场硬仗。 在此期间,赵炅做了两事情:开科取士;摸米桶,看国库的钱粮如何。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那是试行阶段,到了唐朝,科举取士才逐渐走上正轨。经过五代战乱,大宋开国以后,在太祖皇帝时,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举取士制度。 赵炅做了皇帝后,他要通过科举取士,来培植自己的天子门生。赵炅此次开科,还惦记着一个人,这个人叫张齐贤,曹州人,太祖皇帝活着时,向他推荐了这个人。 原来,当年太祖行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的身份,向太祖上了一个条陈,陈述国家十件事。太祖破格召见了他,肯定他所说的十件事中,有四件可行,六件不可行。 偏偏张齐贤是个直性子,在太祖面前据理力争,坚持说十件都可行,惹恼了太祖,喝令武士将他轰了出去。其实,太祖皇帝心里挺欣赏张齐贤,只是他想将这个有用之才留给他的继任者使用。 太祖返回汴梁后,对赵光义说,他在巡幸洛阳时,有个叫张齐贤的人上了个条陈,陈述十件事,很有见地,此人是个相才,可堪大用。他说他现在不想提拔重用此人,留给光义日后重用,并叮嘱赵光义不要忘了此人。 赵炅谨记太祖的话,这次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