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宋史1·太祖太宗卷_二不服我去死吧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二不服我去死吧 (第2/4页)

    赵匡胤见meimei答应了,连忙召见赵普、窦仪,请他们两个人作伐玉成此事。两人当然是满口答应。

    高怀德死了老婆,一直是郁郁寡欢,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赵普、窦仪这两个皇上的近臣竟然亲自上门来替他做媒,而女方竟是燕国长公主。燕国长公主他是见过的,貌美如花、秀色可餐,是男人见了就想同她厮守的那种女人。更为难得的是,娶了燕国长公主,不但娶得一位娇妻,而且还成了当朝驸马爷,正宗的皇亲国戚,如此好事,他能不答应吗?

    赵普、窦仪见这个媒一说就成,也是非常高兴,即刻入朝复旨。

    赵匡胤令太史择定吉日,为燕国长公主举行婚礼,并将兴宁坊的一座宅院赐给高怀德。

    吉期一到,高怀德准备了全副仪仗,拥着大轿,乘着高头大马迎亲。到了宫门口,下马入内,由司礼官将他引到别馆,当时就有诏书颁下:拜高怀德为驸马都尉。

    高怀德面北谢恩,司仪引高怀德出馆,鞠躬西向,迎候燕国长公主。

    燕国长公主在宫女们的簇拥下,从宫内走出来,但见她相貌娇媚,装束非凡,犹如天仙下凡一般。在宫女的搀扶下,上了花轿。高怀德再拜谢恩,司仪将花轿引出宫门,看着高怀德上马,这才退去。

    高怀德先回宅第,站在门口恭候,待花轿到来,上前一揖,迎公主下轿,然后三揖,将公主引进宅第,升阶登堂。公主东向,怀德西向,行相见之礼。彼此再换位,行交拜之礼。然后引入寝室,洞房合卺。

    高怀德娶亲,文武百官免不了前来祝贺,高怀德将公主迎入洞房之后,出来陪客。娶亲喜宴,宾客满堂,鼓乐喧天,菜肴丰盛,说不尽的荣华,描不尽的热闹。待到宾客走尽,撤了酒席之后,高怀德才回到洞房。

    公主已经改了淡妆,笑容满面地迎接高怀德进入洞房,二人在灯下,彼此对看,一个是面含羞涩,倍增艳容;一个是广颐方额,绰有丰神。都是过来人,少了一些羞态,二人立即携手,进入帏帐之内,同圆好梦。

    这一夜的枕席风光,比那第一次婚嫁,少了一些匆忙,多了一些温柔,彼此间的快感,更是添了几倍。干柴遇到烈火,尽情地燃烧。

    自此以后,燕国长公主重逢如意郎君,忧愁顿消,高怀德喜得娇妻,燕居有偶。可说是内无怨女,外无旷夫了。夫妻二人,守在一起,过着甜美的日子。

    正当两人甜甜蜜密享受新婚快乐的时候,一件突发的事情将高怀德拖出了温柔乡。

    什么事如此急迫呢?潞州节度使李筠反了,皇上下了圣旨,命驸马爷率兵平乱。

    3、有人不服

    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天下,面对新的政权,后周旧臣中识时务者俯首称臣,但也有不甘心俯首听命于赵匡胤的人,特别是那些手握兵权的将领。周世宗去世后,想做皇帝的何止赵匡胤一个,只是赵匡胤捷足先登,使其他人失去机会罢了,但并没有打消这些人想做皇帝的念头,他们也在做皇帝梦。

    驻潞州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就是这样一个人,赵匡胤做了皇帝,他就很不服气,他做了出头鸟,率先发难。

    李筠是太原人,勇健有力,善于骑射。历任后唐、后晋、后汉三朝将校,后周立国,屡立战功,被郭威视为创业功臣之一,官授昭义节度使。

    他以昭义节度使驻守潞州,领泽、潞、邢、洛、卫等数州,跨河东、河北两个重要财赋之区,是藩镇中势力最强大的一镇。

    李筠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既飞扬跋扈,又有些优柔寡断,谁都不放在眼里,如果搞烦了,就是朝廷派去的监军他也敢关起来。在辖区内恃勇专恣,常任意截留本应上缴朝廷的赋税,周世宗在世的时候也要让他三分。

    如此一个专横跋扈的赳赳武夫,他怎么甘心俯首听命于赵匡胤呢?

    赵匡胤也知道李筠是一个不好剃的头,受禅做了皇帝后,下旨加封李筠为中书令,这是一个副宰相的职位。

    李筠根本就不领赵匡胤的情,拒不接旨,将朝廷派去传圣旨的使臣晾在一边,钦差大臣进也不是,退也不行,幸亏身边的谋士极力劝说,李筠才勉强接了圣旨。

    晚上设宴招待钦差大臣,酒过三巡之后,李筠突然命人取来周世宗的画像悬挂在大堂上,手捧一杯酒,举过头顶默祝一会儿,然后将酒倾在地上,凝视画像良久,突然放声大哭地说:“先帝啊!你在世之日,是何等英勇神武,大周正在国力鼎盛之时,你却英年早逝,留下孤儿寡母,受小人欺凌,凤巢反被雀儿占,臣不能保护幼主,完成你未竟的大业,臣对不起你呀!”

    酒筵上的气氛陡然紧张起来,奉命陪酒的官员们面面相觑,显得很尴尬。几个幕僚出来打圆场,说李公喝醉了,酒后失态,请饮差不要见怪。

    钦差回京后,如实地把李筠先是拒接圣旨,后是看着周世宗的画像痛哭流涕的经过,详细地向赵匡胤作了汇报。

    赵匡胤听后,只是淡淡地一笑,冷冷地说:“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看来,李筠的态度,似乎在他的预料之中。

    潞州的筵席风波很快传到了北汉。此时,北汉皇帝刘崇已死,继位的是他的儿子刘钧。北汉对高平之战的耻辱一直牢记于心,刘钧即位后,总想向后周寻仇,无奈北汉是一个小国,兵力薄弱,不敢贸然兴兵。刘钧听说李筠对宋不满,觉得有机可乘,便派人到潞州,给李筠送来一封蜡书,约李筠一同举兵攻打大宋。

    李筠接到刘钧的来信,当即便想举兵反宋。李筠的儿子李守节认为潞州乃一隅之地,很难与大宋为敌,请父亲慎重考虑,不要轻举妄动。

    李筠怒喝道:“你知道什么?赵匡胤欺负先皇孤儿寡母,谎称辽、汉举兵南侵,骗得了统兵大元帅之职,出兵陈桥驿,买通一些人,拥立他做了皇帝,然后回京逼宫。废少主,幽禁太后,这是大逆不道,伤天害理。我能向这样的乱臣贼子俯首称臣吗?我要为周室讨个公道,死而无憾。”

    李守节哭着劝道:“父亲要伸张正义,也要有个万全之策,依孩儿之见,不如将北汉的来书送往汴梁,赵匡胤见我们如此忠心,当然不会起疑心,我们再暗中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