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罪案_第十三章戈壁围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三章戈壁围猎 (第3/5页)

以来发生的第三起绑架人质案,性质恶劣,如不及时破案,将会造成很坏的政治影响,甚至会影响人质的生命安全。要求刑警支队必须在三天内破案。”他那铿锵有力的话语,字字句句像千斤巨石压在刑警们的身上。大家很清楚,王局长下达了限期破案的命令。

    杨有清支队长站起身,坚定的目光打量着所有的人:“从现在的情况看,一是被绑架的仁东是12岁的初一学生,他有一定的辨别能力,由此看来,很可能是熟人作案。二是案件的性质图财的可能性较大,报复作案并存。三是作案人对仁立平所住的地理环境和被绑架者上学的基本情况比较熟悉。”杨有清支队长的精辟分析,与会人员表示赞同。

    随即,政委郑银生进行了部署:第一组由李剑负责,到有关单位查询犯罪嫌疑人打电话的地点。第二组由王秀武负责,与仁东所在学校及班主任联系,搞清仁东那天上学及放学后的情况。第三组由尚兴勇负责,对仁立平的家和小饭馆以及他附近的电话亭进行监控,并负责对仁家内部情况的了解。第四组由罗永虎负责外围调查。第五组由冯海、杨振刚等作为机动组,随时准备出击。

    布置中,主管刑侦的副局长吴广贤匆匆赶到,他同意对案情的分析和这五个小组的分工布署。

    下午五点半,便衣刑警们奔向各自的岗位,开始捕捉任何的蛛丝马迹。

    平时书声琅琅的金川公司某中学,学校大门紧闭。王秀武和其他侦查员走进传达室。

    弄清楚仁东班主任家的住址后,王秀武他们来到王老师家。

    王老师热情地给他们让座倒水,告诉说:“初一是新招收的班级,学校才报到几天,对仁东还不太了解。”

    马不停蹄,他们又赶到仁东上小学时的学校。班主任认真详细地介绍了仁东的情况,回忆了与他要好的同学和现与仁东在初中同一班上学的同学。

    这一情况,王秀武如获至宝。他马上向冯海副大队长作了汇报。当即,冯海带王秀武他们来到仁东要好同学的家。

    仁东的同学回忆说:星期五下午6点左右,我和仁东在学校门口一人吃了一串麻辣串,刚要进校门,被站在校门口宣传牌下的一位高个子的二十来岁的人叫住说话。那人穿着白衬衣,头发稍长。放学后,仁东收拾完书包,急急忙忙地出了教室。我收拾完书包后出了校门,再也没看到过仁东。

    当晚9点半,尚兴勇组的情况也反映上来。9点20分,仁立平又接到那个神秘的电话:“仁立平,你不要耍花招,我啥都知道,我的人一直在监视你,你的一举一动我们都在跟着你,你讲义气我也讲义气,你快我也快,你要耍花招我就收拾你。”几声冷笑后,电话又啪地挂断。

    仁立平的脊骨上不禁冒出一股冷气:我到公安局报案,莫非让那人知道了。他马上给尚兴勇进行了报告。

    9点40分,罗永虎的外围调查组任务完成,嫌疑排除。

    晚10点左右,第二次案情分析会上认为:根据捕捉到的这两条信息来看,作案人很可能是两人,打电话的人声音洪亮,口气果断不拖泥带水,大约在30来岁。

    侦查没有目标,只是捕捉到两条信息。杨有清速命王兆福副支队长率刑二大队人马对仁家和发案地段进行严密布控,同时命新华路派出所全体民警结集待命。

    做事干练的吴广贤副局长两眼直冒火,他亲自带人到河西堡开展工作。

    市区与河西堡方面,有关人员连夜加班。

    市公安局局指挥中心,主任刘治国坐镇指挥。通迅人员迅速打开机器,按动电钮,手指在键盘上上下飞动。他们在呼叫,他们在查询。他们神情专注地捕捉着每一个信号,迅速地记录着每一个数码。

    仁家周围,公安人员秘密地筑起一道铁壁铜墙。一双双火眼金睛在密切注视着前后左右。

    电波在空中传送。侦破专车的车轮,在市区、在河西堡沙沙转动。

    武威天马旅馆。深夜11点钟。市局技术员陈永锋办完事,刚刚登记好住宿走进房间,传呼响起来。他跑下楼拨通了电话。

    “有紧急情况,请你马上到刑警支队。”吴副局长的声音。

    案情就是命令。陈永锋退掉房间,打“的”来到城关去搭乘路过武威到金昌的汽车。

    武威的夜清新湿润,凉风习习。一个多小时过去了,陈永锋急出一头汗。车终于盼来了,他喜形于色,急切的心早已飞往金昌。

    尔后,他和本科室的技术员周建邦、李钢隐藏在一辆吉普车内,度过了艰苦难熬的36个小时,眼睛一刻不停地盯着前方,耳朵在倾听着每一个响动。

    金昌九月初的天气,仍是烈日炎炎。吉普车内犹如蒸笼,衣服湿透了,又浸湿了坐垫。晚上,蚊虫又从车窗钻进来,叮在他们的脸上、腿上…

    渴了喝阵儿凉水,饿了,啃几口烤饼。有时困得眼皮睁不开,干脆掐几下大腿。实在顶不住,老周悄悄下车,搞来一盒清凉油,他们nongnong地涂在太阳xue上,熏得淌眼泪。李钢小声道:“这法儿灵,又治头疼又治困,还防蚊子咬,真是三全齐美。”

    这一夜,从领导到参战民警,谁也没有合眼。

    第二天,9月7日下午1时10分,那个神秘的口音通过电话又一次灌入仁立平的耳朵:“把钱准备好,一分也不能少,要不…”对方狡猾地笑笑,透出一股杀机。

    “怎么交给你?”仁立平焦急地问。

    “你别急,到时再通知你。”

    “我只借了一万四。”

    “一万四,差一千也无所谓。”

    “娃娃在你手里,可别耽误他星期一上学。”

    “少啰嗦,你干了些啥,我都清楚,我就在你跟前。”对方恶狠狠地冷笑几声:“你太差劲了。再见!”

    这一对话,被民警秘密截获。经查实,匿名电话是河西堡住宅某家电话。该电话已转让给××作为电话亭里的公用电话,电话亭在某某地段附近。

    案子有了新的突破。当段局长、吴局长、杨支队长、郑政委等人走进会议室时,王局长已坐在那里等候,他激动得脸微微有些发红:“老杨,你们辛苦了!”其实,自打上案子以来,他一刻也没有眨过眼,始终关注着案情的进展。

    段龙山副局长开门见山地说:“从今天的侦查情况看,这起案子是有预谋的,犯罪分子作了周密策划。”

    “罪犯先后打了三次电话,一直没说交钱的地点、方式、时间,说明他们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郑银生接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