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四节 (第2/3页)
一种亲密,甚至一种归宿。我同时还感到作为漂泊的她,就算我们还没到讨论未来一起生活的时候,这里也应该成为她的的港湾,如同她的家一样。我对她是敞开的,或者说敞开了一切。一把钥匙既作为一种隐喻存在,也是一种方便,它同样是敞开的,可以彻底接受,可以部分接受,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不。 难道她有一种尺度,并把她也把我限制在尺度之内?她有梦想也有冷静,她是两者不可思议的结合。她的梦想似乎不指向未来而专注于过去,而现在似乎是对过去梦想般的实现,她愿停留于此。她的童年是她最活泼的梦想,这其中包含了对北京的情结。这种情结是她童年无法梦想的,但她似乎天天在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她唱得那样熟练,与梦想不可分割。她看到紫禁城看到松墙掩映的午门天安门,尽管是冬天,情不自禁就想起那支童年的歌。想想那种童声,抛开其他含义,那的确是一首表达爱与活泼的歌。想象一下南方偏僻的小镇,孩子们歌唱一个遥远的近似天堂的地方,那几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宗教,而多少偏远的孩子能抵达她们童年神话般的天堂?我显然是她梦想中的一个意外,同时又成为梦想的核心。她不想拥有钥匙或许是想始终保持我这里的梦想色彩?有了钥匙某些东西就消失了? 也许她还达不到这一层,也许有更多东西制约着她,但毫无疑问,某种生命的东西是存在的,没有她的童年几乎就没有现在的她。我们是爱情吗?爱是什么?也许就是一点点东西,这一点点东西照亮了我们,以致会使我们眩晕,我们觉得拥有了全部的阳光,因此也以为可以要求一切,至少我开始时有这种倾向。她有吗?她好像没有,她什么也不要求,但她事实上又撇开了一切,我还要求她什么?要求她怎样?我不再要求,一点也不要求她了。没有电话,没有事先约好的约会,没有通常情人间的诸多可能,这些我都不再想了。我越来越细心,每天的任何时刻都预测着她可能的到来,有时白天,有时晚上,有时很晚了,有时我还没起床她突然出现在我的床头。我的生活充满了预感,有时相当准确,那一刻我如此的惊喜,好像我们通灵,我们有上天感应。但更多时候我的预测是不准的,因为我常常毫无道理地预测她的到来。我扔硬币翻纸牌,让飞转的念头突然停住以判断或决定她今天是否会来。这样的游戏我做得太多了,数不胜数,以至它已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我的冰箱也处于时刻的准备当中,那里储藏着丰富的食品,有为短暂时间准备的速食品,有为从容而可能的一顿美餐准备的鸡禽以及她喜欢的各种野味和调味品,为此我没少往菜市场跑,东单西单我都去过了,而这之前我想也没想过世界上还有那么丰富生鲜食品,只是我们从容地做一次美食的机会太少了。除了食品,差不多每次见面我都为她准备了小礼物,我尽量让她意想不到。当然最多的还是各式各样的布娃娃,她喜欢布娃娃,它们就像我们的女儿。她有时也带来一些小玩艺,有一次竟然买了一辆带沙盘的电控火车,让我大为惊讶,好是好,可是太贵了。 四月我们去了一次中山公园,那时街上人山人海,我们都知道发生的事情,没去谈论,也不便谈论。我们去来今雨轩吃饭,完成了许多次谈论的一个梦想,花去我不少钱。那时已是月底,之前我们一直在谈论一次公园约会,一次花前月下,我们实现了这一梦想,现在春风沉醉,杨柳依依,我们在皇家水面上享受着夜晚的两人世界。那是我们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称得上真正意义的情人间的约会,我没让她先到我家,尽管咫尺之间我还是要求在公园门口等候,我觉得那样意义不同。过去每当我看见公园门口情人们等候,双双入园我都梦想着我们的这一刻。我等待她的时候忐忑不安,不知她能否如期而至,因为之前她也没完全说定,她的时间不完全归她掌握。但是那天她真的来了,让我稍稍意外的是她没从大街上来,而是从公园内走出来。她从正门穿越了整个公园,我仍傻乎乎去买票,她说不用买了已打过招呼,这让我颇为费解。我从小长在公园门口,进门买票天经在义,已成为根深蒂固的习惯。我跟着她,没人跟我们要票,如入无人之境。我不知道她怎样跟收票人打的招呼,打的什么招呼,总之她可以理所应当的不买票,而我也头一次跟着享受了某种特别的待遇。在走入园门的情人中,我感到非常异样,我们就像像侦探电影中的某个镜头,居然没人注意我们,但我想如果是在电影院,观众肯定会注意到我们的与众不同。那究竟是一部爱情电影还是一部侦探片呢? 唐漓穿了一件白色圆领衫,一条牛仔裤,十分青春,风尘扑扑,说不上是是刚从郊外回来,还是准备去郊外的样子,要么就是刚从郊外回来,现在又准备带我去郊外。她说她开来了一辆车,我听上去就像她驾来一条船,我们要去海上某个小岛。我说我正准备写诗,唐漓说回来再写。我说要写诗是非常庄严的,但唐漓显然认为写诗什么时都可以。我不想去什么郊游,现在我更愿生活在幻想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