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萧墙之患 (第2/4页)
、长叩跪谢,答应父皇:决不做亲者痛、仇者快之事… 内侍掀开棉帘,齐王元吉迈进大唐储君——太子建成的内书房。 书房的当厅摆着一大盆拢得旺旺的炭火。迎面的雕花架子上,摆着一大瓮红白相间乍开的梅花。 一进门,沁人的花香和着熏熏的暖气扑面而来。 太子背对着门,专注地望着那一大簇梅花,不知正在沉思着什么? “大哥!”齐王叫道。 太子转过脸来。 太子乃大唐的一国储君,故而,即使是手足兄弟,尊卑之份已然有别。然而,太子再三嘱令齐王:兄弟二人私下相见,仍以旧日称呼。太子三十来岁,生得眉目俊美、身段飘逸。齐王看太子今天穿了一袭鹅黄绮缎绵袍,脚登一双粉底棉履,越发显得气宇轩昂、英姿挺拔。只是,神情顾盼之间,总有着几分的忧郁和憔悴。 “四弟,这么大冷的天,又劳你踏雪冒风的赶来。” 太子打量着雄姿勃发的四弟元吉,神情和语气中透着几分慈爱。 太子一母同胞的三个弟弟,三弟玄霸早亡,与二弟的嫌隙也已无法弥合。眼下只剩下这个老四,因打小就经常出入于自己府上,虽说成人以后性情变得刚烈爽直了,却也始终肯与自己亲近。再加上兄弟二人多年都是一起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手足情份自然比别的兄弟亲近。 太子妃刚刚从帝宫觐见圣上的两位爱妃归来,得知四弟到来,忙过来招呼,要留四弟在宫府用饭。 太子妃一面顺手接过齐王脱下的貂裘,拂落了上面的积雪、悬挂在一旁的衣架上,一面笑吟吟地说:“四弟,你和你大哥喝茶闲话,我去膳房准备几样四弟最爱吃的菜来,给你们哥儿俩下酒。” 太子妃一面说,一面接过宫人捧来的各色果点,摆在齐王面前。 齐王忙打揖作躬:“哎呀,岂敢烦劳大嫂?交待厨子们随便做些什么就是了。” 齐王因在诸兄弟中长相格外黝黑丑陋了些,自小不得母亲抚爱。倒是大嫂,因年长他一二十岁,长嫂比母,从小到大,事事处处都格外关照于他。齐王因而对长嫂亲敬有加。 “那可不成,就算你能吃得下那些人做的,我还放心不下呢!”太子妃说着,又拢了拢火盆,在左右宫人的服侍下披上锦裘大氅,又低声交待了内侍几句什么,这才悄悄退了出去。 太子和齐王二人坐在铺有厚毯的坐椅,太子亲自把盏为齐王冲茶:“老四,来,尝尝,这是春上打江南贡来的。一直在冰窖里存着,虽说放了快一年了,倒跟春上一样新鲜。” 茶水注入,盏内即刻一片碧绿,几缕芳香萦萦散开。 齐王品了两口茶,放下茶盏,摇了摇头说:“大哥,我这会儿实在没心思品什么茶。大哥,眼下人家已经是箭在弦、刀出鞘啦!” 太子放下茶盏,沉默了好一会儿,摇头叹道:“四弟,诸多兄弟中我本居长,老二和咱们又是一母亲胞,父皇也一再告诫我,望我多示以亲情,少计较闲言,勿使亲痛仇快。所以,只要他一天不拿刀搁在大哥的脖子上,大哥便不能当真和他过不去。” 齐王愤愤地说:“当年父皇外戍,大哥留守府中照顾病中的母亲,他却因此得了便利,整日追随父皇南征北战。所以父皇对他有偏心。这几年,他公然招兵纳将,搜罗天下豪杰谋士,父皇明明知道他的居心不正,却睁一眼闭一眼,越发纵容了他。眼下,就连满朝文武和王室诸亲都看出来了:那个老二已经不满足什么天策上将军,什么尚书令了,谁看不出来:他的眼睛,早就盯着大哥这个太子的位置,甚至父皇的帝位了!” 太子叹道:“这几天,我一直都在思量,若一母同胞的兄弟之间,因为这个而生出萧墙之祸,不用说什么太子之位了,就是一国之主,又有何趣?他若实在想要这个太子,只要能兄弟和睦,社稷太平,让给他又何妨?” 齐王一听此言,一时眼都冒火了:“大哥这说的什么话?大哥乃父皇的嫡长子,太子之位是满朝文武和父皇共同册定,岂是你自己想让就能让得了的事吗?” “四弟,大哥比你们兄弟年长一二十岁,母亲大行太穆皇后临终前曾拉着我的手,反复嘱托,说我年长你们许多,要我这个大哥好好照顾你们兄弟三人。老三玄霸阵亡后,我只剩下你和老二两个一母同胞的手足兄弟了。这些年,咱们兄弟三人追随父皇出生入死,不仅逃过了阖族灭门之祸,又创下了这煌煌的大唐江山社稷。我也只是因为居长几岁,才被父皇册为太子的。其实,这几年,我一直都在犹豫,想请父皇改封我为蜀王,另立老二为太子。只要天下太平,上不负母后的临终遗托,下不负兄弟姐妹,兄弟和睦共扶大唐,我复何求?” 齐王元吉闻言越发了:“大哥!众多兄弟当中,你确实居长几岁!然而,就算论资历,数德才,无论朝廷大臣还是诸王兄弟,又有几人对你不是敬赞有加的?当年,是老二撺掇父皇起事的。可是,若非大哥率部冒死攻下帝京长安,父皇又如何能居中而制外,以至很快安定天下?” 太子苦笑了笑:“大哥能攻克长安,其实,也多亏了你这个兄弟和诸多将士冲锋陷阵,也亏了父皇和老二诸军的增援。我对你说过,我比你年长二十。将来就算入践大位,为了江山社稷,我也不会再册立你那些年幼的侄子为太子,而要册你为太弟的。可是,如今这阵势,连我都觉得做这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