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世界著名设计师有兴趣可看 (第5/5页)
板包裹的楼梯塔和主 要管线,以及结构部分均暴露在建筑。这一具有创新精神的做法曾令众多的建筑师 感到惊讶。它体现了高度发达的工业化水平所赋予建筑的新形象,并使建筑物具有持续 “生长”的可能。 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巴黎(1988年) 建筑师:贝聿铭 1988年建成的卢浮宫扩建工程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重要作品。贝氏将扩建 的部分放置在卢浮宫地下,避开了场地狭窄的困难和新旧建筑矛盾的冲突。 扩建部分的入口放在卢浮宫的主要庭院的中央,这个入口设计成一个边长35米。高 21。6米的玻璃金字塔。这是贝聿铭研究周围建筑物的心得,也再度证实了贝聿铭设计与 环境的紧密关系。金字塔的底边长35。4米,底边与建筑物平行,亦即与方位平行,与埃 及金字塔的布局相同,强化了与环境的关系。金字塔的体形简单突出,而全玻璃的墙体 清明透亮,没有沉重拥塞之感。起初许多人反对这项方案,但金字塔建成之后获得广泛 的赞许。玻璃金字塔周围是另一方正的大水池,水池转了45度,在西侧的三角形被取消, 留出空地作为入口广场,以三个角对向建筑物,构成三个三角形的小水池,这三个紧邻 金字塔的三角形水池池面如明镜般,在云淡天晴的时节,玻璃金字塔映照池中与环境相 结合,又增加了建筑的另一向度而丰富了景观。在转向的方正水池的角隅,紧邻着另外 四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水池,构成另一个正方形,与金字塔建筑物平行,每个三角形水 池有巨柱喷泉,像是硕大的水晶柱烘托着晶莹的玻璃金字塔。在拿破仑广场,贝聿铭将 建筑与景观完整地合成为一体。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中国(1989年) 建筑师:贝聿铭 香港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至1990年3月19日银行乔迁开始营业,历 时6年有余。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高架道路“缚绑”着的土地。 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要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中环区“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 中国银行大厦位于香港中心区,楼高70层,总高度达315米(连同顶部的天线),总建 筑面积为128。60平方米。建筑外墙以铝板和银色反光玻璃装嵌,大厦底层铺砌深浅不一 的灰色花岗岩。整座大厦依靠四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内外附加一系列包混凝土的 钢焊斜撑,这不仅给大厦外观带来独特的面貌,而且比传统方法节省钢材4成,且室内 无柱,空间开阔。大厦底层平面呈52米×52米的正方形,沿两条对角线分为4个三角形。 贝聿铭在此又一次发挥出他的设计天才,他着力刻画建筑的崭新造型,通过三角形母体 的巧妙变换,节节升高,造型简洁明快又极富标志性,形成了香港城市轮廓线的一个制 高点。 太阪光的教堂,日本(1989年) 建筑师:安藤忠雄 教堂建筑的设计在安藤忠雄的作品群中是十分独特的,因为这类建筑首先要能唤起 人精神上的共鸣,安藤忠雄正是以其抽象的、肃然的、静寂的、纯粹的、几何学的空间 创造,让人类精神找到了憩栖之所。大皈光的教堂,其设计是极端抽象简洁的,仅为 113。04平方米的小教堂,位于大阪闲静住宅街的一角。建筑只是简洁的混凝土箱型,没 有传统教堂中标志性的尖塔,但它内部是极富宗教意义的空间,呈现出一种静谧的美, 与日本枯山水石庭园有着相同的气氛。建筑的布置是根据用地内原有木造教堂和牧师馆 的位置以及与太阳的关系来决定的。礼拜堂正面的混凝土墙壁上,留出十字形切口,呈 现出光的十字架。建筑内部尽可能减少开口,主体限定在对自然要素“光”的表现上。 这是安藤忠雄所谓的对自然进行抽象化作业。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西班牙(1995~1997年) 建筑师:f。盖里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由地方投资兴建,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经营并提供展品, 被认为是面向21世纪的博物馆。这是建于西班牙毕尔巴鄂市的又一座古根海姆美术馆。 该馆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位于勒维翁河滨。主要部分的体形弯扭复杂,难以名状。 博物馆造型由曲面块体组合而成,内部采用钢结构,外表用闪闪发光的钛金属饰面,钛 板总面积2。787万平方米。造型的独特是建筑师f。盖里近几年个人风格的继续;也是古 根海姆负责人的愿望,他们希望这幢建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成为城市的标致。 f。盖里在设计过程中得助于航空设计使用的计算机软件,它使f。盖里的构思如虎添 翼。在总体布局中也进一步发挥了他的艺术包装思想,但这次的“包装”范围远远大于 他的其他作品。而主要展馆仍然是规整的。为利于布置展品,首层基座部分也是相对比 较规整的。动态徒劳部分主要是入口大厅和四周的辅助用房,变化的形态向上逐渐收缩。 博物馆建在水边,与城市立交桥形成有机的组合,这种嵌人城市肌里的构思也为造型独 特的博物馆增添了一些理论依据。 香港新国际机场,中国(1998年) 建筑师:n。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