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疑似在梦中_第一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第4/5页)

便是今日下午才与自己畅聊过革命思想的妹婿关浩,他虽为朝廷重臣之弟,父亲生前又曾与自己的阿玛并肩跟随曾国藩打败过太平天国,之后且曾任两江总督,蔚绿与他的婚事便是两位父亲在生死与共的战旅中订下的,但他的观念却大大迥异于父兄。

    后来阴错阳差,关浩不但因赴日本学医,极力排斥这种由父执辈所约定的“肓婚”且为早有意中人而在婚礼当天逃脱不见。

    然而在婚礼之日上花轿之人其实也不是蔚绿,而是额娘费了二十几年心血才找回来昔日贴身侍女与阿玛私通所生下来的湘青。

    他这两个meimei相貌酷似,湘青在尚未被额娘寻获前,一直独居南方清苦过日,初入府时,还曾令不知内情的自己惊艳。

    本来额娘是打算依湘青母亲生前的心愿,让她永远以着单纯绣女的身分,在王府中安乐过口的,谁知自小娇生惯养的蔚绿在全家避衲于西安,得知皇太后已降旨要她与开浩完婚时,竟不惜割腕,以示绝对不愿嫁素昧平生,自己根本不爱之人的决心,让额娘差点就没了主意,眼着着和亲王府上下几十日人,便都要因蔚绿的任性而招惹大祸了。

    那时在一旁帮着抢救回蔚绿性命的湘青本着报恩的心情,突然开口表示愿意代蔚绿嫁进关家,额娘也才终于对她揭露了其实她本来就是和亲王府内大格格的身世。

    岂料由于关浩的逃婚,使得湘青不得不南下寻夫,这才发现原来关浩即为她所深爱的那位误传已死的乱党之人,只是他以前为掩饰身分,一直使用化名罢了。

    虽然兜了个老大的圈子,但早已被月老成上红线的男女,终归逯是要成就姻缘的。

    而若不是为了要让他们两人补度洞房花烛夜和新婚蜜月期,自己也毋需让出新月园而置身于此了。

    “公子?”见他半天不说话,她忍不住唤道:“公子?你在想什么?”

    载皓回过神来忙说:“没什么,只是突然有些感慨罢了;朝廷年年送大批青年学子赴外求学,原是指望等他们有所成之后,能回报朝廷恩典,为国效力,无奈在这些人当中,偏多有思想扭曲之徒,受那孙文蛊惑,不论身在海外或回到国内,处处都与朝廷作对,甚至发动暴乱,更添朝廷忧患,实在可恶;而据我所知,这批所谓“兴中会”的乱党,又以旅日学生居多,但愿韦龙未来的女婿,不是这种不忠不义之徒。”

    “公子认为这些人全都是不忠不义,是非不分的“狂徒”7”她的眼眸突然变得极为幽深,脸色似乎也比刚才苍白了些。

    “莫非姑娘另有高见?”

    “高见不敢说,但我虽为一介女子,对国家的关怀可不下于一般男儿,更何况国家有难时,公子以为受最直接、最深刻伤害的人是谁?皇上吗?皇太后吗?

    或是朝廷内的文武百官?都不是,而是我们这些平平凡凡、辛辛苦苦、劳碌终日只求温饱的老百姓。”

    想不到方才辽温婉娇憨的她,现在会突然口出此言,载皓在震惊之余,便也立即辩解起来。“姑娘此言不嫌有失公允吗?此次八国脚军驻进京城,虽造成生民涂炭,但论罪议处,庄亲王载勋被赐自尽,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遭革爵,永禁新疆,毓贤正法,英年、赵舒翘等人处斩,还有--”

    “看来公子是完全站在朝廷那一边啰。”她的唇边再度浮现一抹冷笑道,同时心中也再现疑云:这名男子到底是谁?刚才似曾闻总督大人到,但她肯定他绝非总督大人,光看年龄就不对。

    “我只是就事论事而已。”

    “既然如此,我也就不妨大胆的把我的想法说给公子听,你若不以为然,便当我是在大放厥词,听了就算,”她偏侧着头想了一下后又说:“当然,如果公子觉得我的言论过分偏激,那不谈也行。”

    刹那间载皓真想向她透露自己的身分,阻止她发表“不当”的论调,但想再与她多处片刻的期盼,却突然强烈到令他惊异的地步,使得他终于出声时,说的竟是“姑娘但说无妨,我愿闻其详。”

    她望着干脆落坐,一副真的准备聆听模样的载皓,忽觉有些不安,但既成骑虎之势,也就没有临阵脱逃的道理,便在小小的事中踱起步来,侃侃而谈。

    “你刚才提到的那些皇亲国威、高官重臣,我认为他们若非罪有应得,便是理该负责,如果真要指出他们有什么可怜之处嘛,恐怕至多也只能说是代罪羔羊而已。”

    “代罪羔羊?为谁代罪?”

    她转身站定,盯住载皓,用着甚至出乎自己意料之外的坚决口吻,以著“豁出去”的气势道:“为那只知钳制高压、顽固骄奢、一意孤行、无知跋扈的慈禧老妇代罪。”

    “你;”载皓震惊而起,但她却不挪不动,脸部表情亦无任何变化,毫无所惧。

    “公子刚才不是才说愿闻其详吗?我这亦不过是在实话实说而已,况且这种心声人人皆有,只不过平常没几个人愿将之宣诸于口罢了。”

    载皓握紧的拳头缓缓松开,不明白平常自己最赖以为傲的冷静个性,今夜为何会频频失控,不禁讪笑的回座。“是我不对,姑娘请维纹说。”

    她突然投给他一朵略带嘲弄意味的灿笑道:“谢公子。”

    载皓自觉无言以对,只能伸手做个“请”的手势。

    “单就庚子之乱而论,起源虽为义和团焚杀京津教民与外人,但若非慈禧一意姑息,甚至召见赏银,慰勉有加,朝中大臣又何至于纷纷设坛于邸中,晨夕虔拜,让本来只为少数别具居心的领导人,再伙合一批地痞流氓而成的义和团,于短短数年内便纠集了无数来自农村的质朴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