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九六章成败一夕间 (第9/11页)
,面上的淡笑当下敛去,面色沉肃道:“你还不打算停么?” 漪乔知道他在说什么,一面拨按琴弦,一面道:“你知道我不会放弃的。” “你有没有瞧过你的气色有多差?” “我知道。不过我一直在调养进补,照儿还时常让太医给我诊脉,没事的。” “我每回见你都觉得你又羸弱一分,如此下去,你不怕你有个好歹么?” “没事,我身体底子好。” “底子好也经不起你这样折腾吧!”墨意有些气恼,面色微冷,紧紧盯着她“我听说你许久没出过门了,是不是也是被身体所累?” “这数九寒天的,出门也是挨冻,呆在屋里不是挺好。” 墨意见她根本不以为意,心里一阵说不出的无奈。她的脾气也是倔得很,他知道他再如何说都没用,但眼见着她为一件虚无缥缈的事这样罔顾自己的身体,他实在担忧不已。 五月份找过她知道她在做什么之后,他就去了碧云寺找方丈慧宁询问事情的始末。只是慧宁似乎有所顾忌,不愿和盘托出,只一再担保漪乔没有受骗,让他稍安勿躁。他后来查到了道士青霜,那道士也说有些事还是不说为好,但嘱咐他明年三月的时候多注意漪乔那边的动静。 他还是不太能相信这世间真有什么起死回生之法,他只希望漪乔能早点想明白。他以为时间长一些她就能淡了这份心思,所以中间一直没再劝过她,没想到大半年过去,她仍是油盐不进。 漪乔见他一副又气又无奈的样子站着看她,示意他落座,道:“坐吧。我现在每日呆在屋子里打谱子也是悠闲得很,我觉着我的琴艺又精进了不少。” 墨意无奈坐下,见她一边调试琴弦一边道:“我入宫前临时抱佛脚学过一点琴艺,但也只学了点皮毛,入宫后慢慢又想捡起来再学。没法子,他的琴弹得太好,我不多学点都不好意思。” 墨意听了听音色,看了一眼她面前摆的琴,道:“这琴造得古朴雅致,音色也透润澄澈,想来是把价值不菲的名琴。” 漪乔听他如此夸赞霹雳,嘴角不禁勾起一抹笑,道:“这是他给我的生辰礼,他说这是一把古琴,起码有上百年的历史。” 漪乔说话间,婢女呈来一碗腊八粥。她看了墨意一眼,命婢女又端来了一份。 “这腊八粥是按照宫里的做法熬出来的,”漪乔用目光指了指他面前的那碗粥“这里头的红枣是我早先几日就命厨房槌破泡汤备好的,特别软。粥里还加了粳米、白米、菱米跟核桃仁,滋味很好的。” 墨意舀起羹匙尝了一口,点头道:“是不错。”顿了顿,又道“我之前在江南暂居的时候,见苏杭那边有腊八祭万回的殊俗,小乔知道么?” 漪乔摇摇头:“不知道。” “我见你偏爱南方的食物,以为你曾在南方住过,”他说话间目光梭巡一圈“今日大小也是个节,你这里怎么连个节气儿都没有,外头可到处都在跳灶王、击年鼓呢。这都年尾了,你是不是该布置布置。” “我一个人还折腾什么,何况我现在压根儿不想过什么节,”她轻叹一声,又笑了笑“不过快过年了倒是挺好的,过了年,一开春儿,我就功德圆满了。” 只是,她心底期待渐增的同时,紧张感也随之膨胀。 她看墨意脸色又变得不好看,觉得还是不要说这个为好,遂转了话茬:“你现在写了多少?之前不见你带半片手稿来,这回可好,一下子抱来这么多。” 墨意起身将两个书箧抱到炕桌上,又分别打开:“一共十几本,估摸着得有四五十万字。我说了,整理好了再让你帮我看。” 漪乔惊佩不已,道:“这得多大的毅力才能写就这么多,何况你平日里那么忙,能用来著书的时间很有限吧。” “只要想做,总能偷闲的。” 漪乔喝掉手中羹匙里的粥,起身翻看。 “小乔之前问我书名,我回去后觉得也是该把书名定下来了,”墨意道“我想了很久,最终拟定的书名是《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 正自翻看手稿的漪乔差点一口粥喷出来。 墨意见她那样的反应,不禁道:“有何不妥么?小乔是不是觉得这书名太长了?” 漪乔被呛得满面通红,连咳了好几下才缓过来。她再次抬起头时,用一种看怪物一样的目光盯着他,直到他被看得尴尬不已进而出声提醒,她才如梦初醒。 漪乔迅速去书箧里翻找,最后拿出手稿的第一本,看了看上头的署名,面上的震惊之色久久不散。 “有哪里不对么?”墨意有些一头雾水。 “你之前好像和我说过,文素是你过去取的表字?” “嗯,很久以前取的,都没几个人知道。” 漪乔瞧着他的目光越加惊奇。 七年前那个上元夜,他拿着初稿给她看的时候,她正吃着祐樘的醋,满心里想的都是他怎么还没来,瞧见这个奇怪的署名也只是问了一句,没有多想。 而今听到了书名再去看,心中却是惊叹不已。 “你只打算署名文素么?”漪乔追问道。 墨意愣了愣,道:“自然不是,只一个文素放着有些奇怪,我最终会冠以王氏,王是先妣的姓氏。” 漪乔一怔:“先妣?令堂…” 墨意神色黯淡,复又笑笑:“不说这个。小乔还没说方才到底为何那般惊愕。” 漪乔直觉她触到了他的伤心事,暗道不该。不过他的问题,她却不知要如何回答他。难道要她告诉他,她在五百多年后就已经膜拜过他了么? 《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应用数学巨著,明代数学最高水平的代表作,在开方、解高次方程、微积分等方面的诸多发现,都领先于包括牛顿在内的外国科学家、数学家上百年。此书内容详实可贵,有对当时数学研究有去伪存真、补缺续断、正本清源之功。此外,因题例丰富,该书还是研究弘治、正德年间历史和经济的珍贵资料。 只是这样一部巨著却命途坎坷,险成腐尘,明珠蒙尘四百多年,直至二十世纪传世抄本才被发现。而由于该书博大精深又发现较晚,研究工作尚不透彻,该书仍旧是一部尚待深挖的巨大宝藏。 漪乔喜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