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卷二十一 (第6/7页)
》,书成而上奏皇上。 赐他公田十二顷,粮食一百石。 累次升迁,到任少吏部。 他提拔八个人当县令,他们都有突出的政绩,时人认为他有知人之明。 转任内史都上士。 周武帝将出兵河阳以讨伐北齐,与臣下商议,宇文弼献计说:“齐氏建国,到现在已经有几代了,虽说是无道,但藩邦作屏障,还有其人。 如今对他们用兵,要选择地方。 河阳是要冲,又是精兵聚集之处,即使我们尽力围攻,恐怕也难奏效。 如按我的看法,他们的汾州一带,城小山平,容易攻克。 用武之地,莫过于此。 请陛下明察。”武帝不听,出师,竟无功而还。 建德五年(576),大举讨伐齐国,还是用了宇文弼的计谋。 宇文弼于是召募三辅的豪侠少年几百人,别为一队,随武帝攻占晋州。 宇文弼身受三处创伤,仍然苦战不息,武帝奇壮不已。 后随武帝平定北齐,因军功拜授上仪同,封为武威县公爵,食邑一千五百户,赐缣采一千五百段,奴婢一百五十口,马牛羊一千多头,拜授司州总管司录。 周宣帝继位,宇文弼调任左守庙大夫。 当时突厥人侵犯甘州,宣帝令侯莫陈昶率兵打击突厥兵,宇文弼当监军。 宇文弼对侯莫陈昶说:“这狡黠的突厥兵,来时快如急箭,走时飞如离弦。 如要追击他们,的确难以赶上。 且宜挑选精良的骑兵,直奔祁连山之西。 贼人若收兵回去,必从蓼泉之北走。 这地方地势险要,且又低下潮湿。 估计他们的人马,三天才能走完。 即使我们慢慢地去追,何愁追不上?敌人疲劳,我方安逸,打败他们是肯定的了。 若在此路拦击,真是上策。”侯莫陈昶不用其计,而是西取合黎,大军行动迟缓,突厥人已经出塞去了。 这一年,宇文弼又率兵随梁士彦攻占寿阳。 不久,改封他为安乐县公爵,增加食邑六百户,赐他缣采六百段,外加人口、马匹。 授他浍州刺史,不久转任南司州刺史。 后来,司马消难投奔陈国,宇文弼追赶不及,遇上陈国将领樊毅,大战于漳口,从早晨打到中午,三战三胜,俘虏陈军三千人。 授黄州刺史,继而转任南定州刺史。 开皇初年,因以前的战功,封为平昌县公爵,增加食邑一千二百户。 入京任尚书右丞。 当时西羌归顺,有诏让宇文弼当使者去安抚他们。 宇文弼设置盐泽、蒲昌二郡而还京。 转任尚书左丞。 他当官正色凛然,为百官所惧惮。 开皇三年(583),突厥人进犯甘州,他以行军司马身份随元帅窦荣定打败突厥。 回京后授太仆少卿,转任吏部侍郎。 在平定陈国的战争中,杨素出信州道,令宇文弼持节,为诸军节度,仍然兼任行军总管。 刘仁恩打败陈国将领吕仲肃,宇文弼曾参谋其事。 加授宇文弼开府,提升他当刑部尚书,兼任太子虞候率。 皇上曾亲自行尊师之礼。 宇文弼与博士们议论事理,词清致远,观者很注目。 皇上很高兴,对侍臣们说:“我今天看到了周公制定礼乐,看见了孔子论孝道,真是让我感到宽慰。”于是按等级赏赐宇文弼和众博士。 当时朝中以晋阳为重镇,并州的总管一定是亲王,其长史、司马也是一时的高选。 前任长史王韶去世,因宇文弼有文才武略,出京任并州总管府长史。 不久因父丧离职,随即有诏书调他复职。 开皇十八年(598),发起辽东战争,授宇文弼为元帅汉王府司马,仍兼任行军总管。 回朝后,他历任朔州、代州、吴州三州总管,都有能干的名声。 炀帝即位后,调他当刑部尚书,仍持节巡视黄河以北各地。 回京后授泉州刺史。 一年多后,又授为刑部尚书,继而转任礼部尚书。 宇文弼既以才能著称,历任职务都很显要,声望很高,人们谈论,大多被推许,炀帝很忌恨他。 当时炀帝逐渐好声色,尤其好征讨。 宇文弼对高赹说:“过去周天元好声色而国亡,用今天与他相比,不是太过份了吗?”又说:“修筑长城的劳役,不是急着要办的。”有人告他,他竟坐罪被杀,时年六十二岁,天下人都深感冤枉。 宇文弼所著辞赋二十多万字,又作《尚书注》、《孝经注》,行于时。 有儿子叫宇文俭、宇文瑗。 ○张衡 张衡字建平,河内人。 祖父张嶷,西魏河阳太守。 父亲张光,北周万州刺史。 张衡幼怀大志,有鲠直之风。 十五岁,到太学学习。 他用心学习,认真研究,被同辈人所推许。 周武帝遭太后之丧,却与左右出去打猎。 张衡免冠露发,抓住武帝的坐骑,直言劝谏。 武帝嘉奖了他,赐他衣服一袭、良马一匹,提拔他当汉王侍读。 张衡又到沈重那里学习《三礼》,略略推究大意。 累次升迁,到任掌朝大夫。 隋高祖受禅登基后,拜授他为司门侍郎。 到晋王杨广为河北行台时,张衡历任刑部、度支二曹郎。 后因河北行台废置,授他为并州总管掾。 晋王杨广转而镇守扬州后,张衡又当他的总管掾。 晋王很亲重他。 张衡也尽忠竭力侍奉他。 夺太子之位的计谋,大多为张衡所提出。 因母丧离职,一年多后,重新作官,当扬州总管司马,赐缣采三百段。 开皇中,熙州人李英林聚众造反,设置文武百官。 朝廷以张衡为行军总管,率领步兵、骑兵五万人讨伐平定叛军。 授为开府,赐奴婢一百三十口,缣采五百段,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