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_第二十九章谁知快意举世无五之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九章谁知快意举世无五之全 (第3/5页)

,亦耶律信所不敢想者!”何畏之冷笑一声“果真要救东

    光,又有何难?!”

    唐康素知何畏之之能,这时听他如此说,不由大喜过望“莫非参议已有良

    策?”

    “下官须在军中募三千敢战之士,能骑马,通水性,善弓箭。”

    “这有何难?”唐康笑道:“冀州虽称不上名城,却也非深州可比。如今城中

    兵马不少,便少个三千人马,只是坚守,韩宝便有十万之众,旬月之间,亦尽可守

    得。只恐区区三千之众,济不得甚事。”

    何畏之望着唐康“都承信不过下官么?”

    “这却不敢。”唐康摇头笑道:“信都诸将,若论带兵打仗,吾与守义公,皆

    不及参议。参议胸中果有成算,那唐某便陪着参议去征募敢战士。不过,遵宣台之

    令,守义公方是冀州诸军的统帅,此事还须得守义公首肯。”

    何畏之倒不曾料到唐康有如此胸襟,竟然连细节都不多问,便应许他,心中亦

    不禁颇为动容。他却不知省唐康的性子,真是令他信服之人,休说三千人马,便将

    兵权尽数交出,他也会毫不迟疑。只不过在唐康而言,世间有如此能力之人,亦不

    过屈指可数。何畏之虽然官职比唐康低,却正好在那屈指可数的数人之中。但这却

    谈不上什么胸襟,实不过是略有些魏晋名士风度而已,故此事到如今,他仍然不忘

    记挤兑仁多保忠—不管宣台有什么命令,仁多保忠如今是败军之将前来投奔,除

    了他鹰下数百神射军,他哪里还能来与唐康争什么短长?

    同一天。东光城。

    夹御河,也就是永济渠而建的东光城,是宋朝在河北腹地一个重要的军事据

    点。早先之时,东光城只有东城,但在绍圣年间,又在永济渠的西边筑起了西城。

    故此东光其实是由隔河而立的东西两座小城组成,东城建得早,是座土城,而西城

    是新筑,却是砖石筑成,尤为坚固。

    太平之时,因为永济渠交通之利,东光城商旅云集,十分繁华。而宋廷也在此

    建起了数以百计的仓库,河北、京东两路许多州县缴纳的赋税、贡品,不少都是先

    送至东光,然后在此上船,运往东京。而至绍圣七年宋辽开战以来,东光又被宋军

    当成重要的后勤补给基地,数不清的粮食、军械,全都经由永济渠,源源不断的送

    至东光。在石越等人看来,东光城高而坚,又有仁多保忠的神射军拱!,兼之辽军

    短于水战,将补给屯集于此,那是万无一失的。

    但人数不如天算,先是皇帝赵煦一纸内批,迫使仁多保忠分兵困于武强,使得

    神射军兵力分散,而这个漏洞又被耶律信抓住,郭元度兵败身死,辽军攻入永静

    军,这原本万无一失的东光城,转眼之间,便成为狂风暴雨中的一叶扁舟,谁也不

    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倾覆。

    事实上,对于此刻站在东光西城外指挥攻城的耶律信看来,东光城破,已经只

    是早晚间事。

    耳边轰响着远处阵地上那整齐排列的二十门“神威攻城无敌大将军炮”此起彼

    伏的炮声,看着一颗颗斗大的石弹飞向东光西城的城头,砸在敌楼女墙之上-…一

    身黑甲的耶律信,冷酷的嘴角边,忍不住露出一丝冷笑。他等待这一刻,已经很久

    了!

    南征已经三个月,尽管大辽铁骑已经攻下无数的城池,可笑南朝上下,依然还

    在固执的认为辽军不擅攻城!一个观念一旦灌输进人的脑子里,真的便能如生了根

    一般,哪怕它是那么的可笑与荒诞,人们却仍然会坚信不疑,至死不悟。八九十年

    前,辽军的确不擅攻城,当年大军南下,一直打到擅州,结果连一座城池都不曾攻

    下,若非南朝君臣怯懦,大辽军队,几乎不可能全身而退。可是时间已经过去了八

    九十年,如今,山前山后的汉族百姓,都早已经自认为是辽国的臣民,大辽境内

    汉人在契丹化,契丹人也在汉化,奚、汉、渤海=族,多少年前便已经完全的融入

    到了大辽这个国家一这些宋人从未认真想过,为何当年契丹会不擅攻城?究根到

    底,攻城守城,考验的其实只是一个国家中工匠的手艺而已!大辽境内的汉人、渤

    海人工匠,难道会比南朝的工匠差多少么?只不过,自擅州议和之后,历史便再也

    没有给大辽铁骑一个机会,证明他们照样攻得下那些城池。

    更何况,对于南朝来说,这一二十年,固然是他们的中兴时代:可对于大辽来

    说,却更加如此!王曾经说过,他读《易》百遍,最后所悟之道,便是天下万物

    万事,皆守平衡。故此孔子亦最崇中庸,以为中庸之道,是人类无论如何也无法企

    及的目标。以此理观之于历史,便可知历史便如流水,虽然一时东高西低,一时西

    高东低,却终究入海,归于平衡。而观之于今日,则如辽、宋、夏三国,共存于这

    天地之间,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三国之间,没有一个国家是永远静止不变的,而

    任何一国的变动,都会伴随着其他两国的变化。绝不可能其他两国会眼睁睁看着某

    一个国家改变、强大,而无动于衷。

    当南朝在变化之时,它所引起的波涟,其实已经波及到大辽与夏国。只是西夏

    人运气不太好,他们变得太慢,不彻底,终究没能及时改变,以对抗南朝的变化

    因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可大辽却不同,大辽改变得比南朝更加彻底!

    大辽在用崭新的眼光看南朝,积极的应对南朝的改变带来的威胁与挑战:但南

    朝,虽然自己改变了,他们眼里看到的,却依然是过去的大辽!

    在耶律信的心中,推演这场战争的种种变化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了,早在几年

    前,他就意识到在战争开始后,东光可能成为宋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