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生命基因(太空城)_第一章地球准备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地球准备 (第3/5页)

潜2号”所发回的图像又出现时,他们方又坐回来观察,各自的手里还拿着食物挤管和健身器材。

    这时其中一名宇航员发现,在传回的图像上总有一个滤不掉的阴影。他检查了所有的仪器仪表,没有发现任何故障,却意外地发现显示“特潜2号”速度的数字有所变化。

    三个人面面相觑。

    “现在只有报告中心。”其中一名宇航员终于做出了决定。

    5、火红的行星

    火星我国古代也叫“荧惑”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四颗。与太阳平均距离1。52天文单位,即22794万公里。赤道直径为地球的55%,质量为地球的11%,密度为水的3。9倍。公转周期687日,自转周期24小时37分。火星赤道面与轨道面成23°59'的角,与黄赤交角相近,所以火星上也有四季,每季约长6个月。它的大气相当稀薄,只有地球大气压的0。6倍。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表面温度在赤道上白昼最高,可达28℃,夜间降至—132℃。白色的极冠主要成分是水冰,也有少量干冰。极冠大小随季节变化,夏季有时消逝,冬季增大。表面有岩石、火山和沙漠区域,还有看起来纵横交叉的河床,有人想象那里有过水和浓密的大气层。但人类在火星上寻找生命的希望看来极其微小。火星有2颗很小的卫星。

    火卫火星的卫星。有2颗。火卫一与火星较近,平均距离9400公里,三轴椭球体,三轴长为13。5、10。8、9。4公里,绕火星转动周期7时39分,不到火星自转周期的1/3,如此快速的运动使它在火星上看来出于西而没于东;火卫二与火星平均距离23500公里,三轴椭球体,三轴长为7。5、6。1、5。5公里,绕火星转动周期30时18分,比火星自转周期长6小时,所以火卫二每次在火星地平上的时间达66小时。

    火星运河火星表面的一种假设工程。19世纪有人观测到火星表面有几百条黑暗细纹,有的长达3000公里,被认为是火星上有智慧的生物开掘的“运河”以便引用两极融化的雪水灌溉不毛之地。20世纪70年代行星际探测器在火星附近拍得的照片表明,火星没有运河,却有很多纵横交叉干涸的河床,成为神秘的“运河”

    火星极冠火星南、北极处的白色斑点。当一个半球上为冬季时,这个半球极冠增大;夏季时则缩小,有时完全消逝。主要成分为水冰,也有少量干冰。

    《辞海》1989年版

    其他有关数据和资料:

    火星(Mars),取名于罗马神话的战神。因其表面富含红色的氧化铁而得名,因为战争往往伴随着鲜血和烈火。其两颗卫星的名字也分为是“战栗”和“恐怖”的意思。

    火星上有太阳系中最大的火山——奥林匹斯火山。它位于火星北纬18°,其火山口直径达600千米,差不多是中国浙江省的面积。山的主峰高达26千米,几乎是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的3倍。

    火星上有太阳系中最深的峡谷——水手谷。它在火星赤道附近连绵延伸5000多千米,最宽处达200千米,最深处深入火星表面之下6千米,比地球上最深的裂谷还要深数倍。众多的峭壁断垣令人惊心动魄。

    火星与太阳距离最近206。6百万千米,最远249。2百万千米,平均227。9百万千米。公转周期687日,自转周期24小时37分22。6秒,自转轴与轨道面交角23°59',轨道面的倾角1°51',绕太阳的平均轨道速度24。13千米/秒,赤道半径3395千米,两极半径3364千米,体积1624亿立方千米,质量6。42万亿亿吨,平均密度3。96克/立方厘米,表面重力加速度3。76米/秒2,表面逃逸速度5。0千米/秒,

    火星的大气成分主要为二氧化碳,占整个大气比例的95%。此外氮气占3%,氩气占1—2%,氧气占1。1%,还有少量一氧化碳、水蒸汽、氢气和臭氧等成分。

    6、失踪

    “但是他们的决策速度慢了。”

    随着屏幕逐渐变黑,唐纳森再度开口。

    “从后来我们通过‘火星之子’太空实验站电脑得到的信息来看,没等这三名宇航员拟好向地球报告的草稿,完全由电脑控制的‘特潜2号’就自动与‘火星之子’太空实验站对接了。接下来,这三名太空人就与中心失去了联系,原本准备报告的内容也没有被报告。换句话说,他们好像从此就彻底失踪了。”

    郭威陷入了沉思。

    这时郭威旁边那名中年学者开口问道:

    “您给我们看的全部记录都是由电脑发回的?包括刚才的图像?”

    唐纳森不易察觉地微合了一下眼帘,表示确实是这样。

    “准确的说,是‘火星之子’上的自动记录器记录并发回了这一切。”一位宇航学家详细地解释了这一点。“自动记录器类似早期飞机上的黑匣子,能够记录飞船或者太空实验站上发生的一切情况。”

    这里专家众多,分工极细,因此并非每一个人都是全才,是以宇航学家的解释令很多人感到满意,郭威也是如此。

    “可您刚才说后来就没有图像了。”中年提问者在对宇航学家表示感谢之后,又把头重新转向唐纳森。

    唐纳森再次表示不错。

    “‘黑匣子’失灵了?”提问者好像是在开一个玩笑。

    唐纳森仿佛很吝啬自己的语言,又用体态语言表示了意见,那意思很显然是“很显然”的意思。

    “我记得在任何太空装置重新联合时——比如说对接,都需要进行例行生物检测。‘特潜2号’在与‘火星之子’太空实验站对接之前进行这一工作没有?”

    郭威终于停止思考,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而且问题提得非常尖锐。

    “我明白你的意思。”唐纳森这次破例开了口。“从‘火星之子’太空实验站上自动记录器发回的电脑记录来看,‘火星之子’的电脑本来的确有这样的要求,但是,对接还是马上发生了。根据记录可以发现,决策来自‘特潜2号’。”

    郭威皱起眉头表示不解。“难道‘火星之子’不是‘特潜2号’的爸爸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