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08节 (第3/3页)
,不敢判断他的年龄。城里人的年龄不好说。他热情地摇摇鲍仁文的手,拉他在地头上坐下,好象是他家的地头似的。 他果真是为捞渣的报告文学而来的。他们收到稿子,先是看了一遍,压起来了。后来,过了年,临近三月份了。三月份是礼貌月。领导上要他们好好地抓一个典型,以配合五讲四美的宣传。于是他们又想起了这篇报告文学,重新找出来看了一下,传阅了一下,都觉得事迹是可以的。就是,怎么说呢?文章还要润色,并且要更加充实加强捞渣几年如一日照顾五保户这一情节。要知道,如今老人问题,简直是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所以就派老胡同志来和鲍仁文同志合作,一起完成这篇报告文学。事情很紧急,今天,鲍仁文就要跟他们进城去。要九争在三月以前完成,让老胡同志带着稿子回报社发排,三月一日见报。 鲍仁文听他说着这一切,就好象坠入了五重云雾中。"我不是在做梦吧?"他问自己。"我可不是在做梦吧!"他又问自己。他觉着头晕,觉着身子软软的无力,连微笑也微笑不动了。他看着老胡同志那张嫩生生的脸,听不见他在说什么,就好象放电影出了故障,只有人影没有声音似的。老王同志递过烟卷,他糊里糊涂地接过来,居然让老胡同志点的火,连声谢谢也没说。 最后,老胡同志站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土,说:"就这样。" 鲍仁文也站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土,说:"好,就这样了。" "我们现在就走吧!" "好,走吧。"鲍仁文跟着说。恍恍惚惚的,不知要走到哪里去。走出麦地,上了吉普车,一股子臭汽油的味,叫他清泠起来:老胡同志是要上捞渣家去瞅瞅,和他父母拉拉。 鲍彦山家里的在烧锅,见来了两个陌生人,有些着慌。忙不迭地站起来。老王同志说: "这是地区《晓星报》的记者,专来采访你家鲍仁平的事迹,要写文章报道哩!" 他娘还是惶惑。 "这是县上、地区上的干部,来问问你家捞渣的事,要写文章表扬哩!"鲍仁文解释说。 她便懂了,释然了:"屋里坐,屋里坐!" 屋里漆漆黑,一个粮食囤子占了三分之一的地方。老胡似有些吃惊地左右看看,没有说话。有人到湖里把鲍彦山喊来了。 "这是鲍仁平的父亲。"鲍仁文介绍。 两人一齐上前,一人握住了一只手,使劲摇着。鲍彦山惶惑地看着他们,好容易把手解脱出来: "坐,坐吧!" 各就各位坐下以后,老胡同志扶了扶眼镜,低沉地问道: "鲍仁平是从几岁开始照料五保户鲍五爷的?" "打小就跟鲍五爷亲呢。会说话就会邀鲍五爷吃饭;会走路,就会去给鲍五爷送煎饼。" "他为什么会对鲍五爷这么好呢?" "他俩有缘份。鲍五爷不理人,倔,就理捞渣,和捞渣亲"。 "鲍仁平生前记不记日记?" "日记?" "捞渣活着时每天写不写文章?"鲍仁文解释道,无形中他成了翻译。 "自打他上学,每天放过学,割过猪菜,吃过饭,就趴在桌上写作业。写个不停,冬天手冻麻了,还写;夏天,蚊子咬疯了,还写。叫他,捞渣,明天再写吧!他说:明天还有明天的作业哩!" "他写的东西还在吗?" "和他的书包一起烧了。" "烧了?"老胡同志很吃惊。 "此地的风俗:少年鬼,他的东西不兴留家里,统统都烧,烧不了的就埋了,扔了。"鲍仁文解释。 "哦。"老胡同志轻轻地吸了一口气。 "这孩子命苦,没吃过一顿好茶饭。"他大唏嘘起来,眼泪啪啪地落在了地上。他咳了一声,吐了两口痰,用脚搓搓,搓去了。 老胡同志不再说话,过了半晌,轻轻地说:"走吧。" 鲍仁文带他们到大柳树下去看看。老胡同志仰起头望望那树梢,想象着当时那鲍五爷是怎么趴在那树上的。又低头看看树干,想象着捞渣又是怎么抱住这树干死的。老胡摸摸那粗糙的树身,不说话。 鲍仁文又带他们到大沟边捞渣的坟上去看了看。坟上长了一些青青的草,在和风里微微摇摆着。一只雪白的小羊羔在啃那嫩草,一个小孩在大沟里洗脚,瞪大眼睛严肃地瞅着他们。 "小孩,过来。有话问你。"老王喊他。 他跑上来,牵起小羊羔,转头就跑了。一边跑一边回头看。 "乡里小孩没见过世面。"鲍仁文代他抱歉道。 老王摇摇头,笑了:"我想问问他,鲍仁平的事。" 老胡一直没说话,站在捞渣的坟前。 坟上的草青青嫩嫩的,随着和风微微摇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