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_第3章莫名好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章莫名好感 (第3/3页)

领导,更是我的长辈,我承受不起啊!”老爷子语中带刺地说:“可您现在是清凌的父母官,权力大得很,想收拾谁就收拾谁,一点也不顾及我们这些老东西了!”

    田敬儒苦笑了一下,说:“老主任,您别说气话。您也当过市级领导,关于权力的使用问题,您比我明白。是我想收拾谁就收拾谁吗?反过来说,有人犯了法,那也不是我要收拾他,是党纪国法要收拾他,是正当权益受到损害的广大民众要收拾他!可能您认为我在讲空头大道理,那么好,咱爷俩说句实在的,您见得多,您教教我,这事我该怎么办?如果我开了口子放过他,党纪国法能不能放过我,老百姓能不能放过我?”

    老爷子没词儿了,叹息了半晌,丢下一句:“你看着办吧!”摇着头出去了。

    结果当然是,陶承林受到了应有的制裁。清凌百姓拍手称快,并且送给田敬儒一个香港影视剧式的称谓:辣手书记。

    另一件事是关于干部使用方面的。

    发展和改革局的老局长退休前夕,多名官员排着队地找到田敬儒,这个想意思意思,那个要表示表示,目的都是要接任这个职务。田敬儒的回答也都是一样:“这事我一个人说了不算。”

    按照常理,安排干部,一把手说了不算,鬼才相信!于是众人纷纷猜测:田敬儒心目中是不是有人选了?或者上边某位领导要安插亲信…

    但是,接下来的事实是,田敬儒当真没有自己说了算。他干脆谁都没提,只是责成组织部门深入到发改局,除了大会小会对现有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同时还找了每个干部、每个职工单独谈话,征求意见。结果发改局副局长谭枫得票最多,呼声最高,当然顺理成章地接任了局长一职。这在清凌又引起了轰动。

    提起谭枫,清凌官场上的人都清楚,他三十多岁时因为业绩突出,被公开选拔为发改局的副局长,是个工作能力强、自身素质高的好干部。据群众反映,发改局的担子有一半扛在他的肩膀上,可他愣是在副局长的位置上原地踏步了整整十年!时下官场有些人中私下流行一个段子:“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只跑不送,平级调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谭枫多年得不到重用,被清凌官场之人总结为典型的不跑不送之结果。

    谭枫升职,不仅让清凌官场的人们吃了一惊,谭枫本人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自己上面没人,又没送礼,局长这个锅台大的雨点怎么就落到自己头上了。而无论公众还是谭枫本人,无不认为这是田敬儒导演的一场好戏。但是田敬儒怎么就看中了木头疙瘩似的谭枫了呢?

    下面的故事是谭枫自己讲的。

    他说他坐在局长这个位子上,真有点惶惶不可终日的感觉。他思量再三,认定自己不能平白无故当这个局长,这不符合“规矩”也不符合“潮流”既然置身官场,又怎么能是个例外呢?他求亲靠友借了十万块钱,办了一张银行卡,借着汇报工作的机会,放在了田敬儒的办公桌上。

    田敬儒立刻绷起脸,问:“我听说你爱人早就下岗了,孩子上大学正是用钱的时候,当了这么多年副局长,也没捞着油水儿,而且你好像也不会捞,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哪来的这么些钱?不会是刚当上局长就学会捞了吧?”

    谭枫的脸腾地红了,说:“田书记,我对天发誓,这钱不是捞的,说实话,是…是我借的。”

    “借的?”田敬儒冷笑一声,说“那你拿什么还?是不是打算学着捞啊?”

    “不不不!”谭枫的脸涨成了猪肝色,急切地表白说“田书记,我要是捞一分钱,不说对不起党的培养、群众的信任和您的支持,干脆我就对不起祖宗,对不起良心!这一点,您如果怀疑,我…我马上辞了这个局长!”

    “好啦好啦!”田敬儒脸上有了笑模样“我相信你,可你好像不大相信我呀。你怎么就不想想,如果我想通过安排干部捞一把,能轮得上你来当这个局长吗?”

    谭枫的眼睛一下子湿了,叫了声田书记,喉咙随即哽住了。

    田敬儒拿起那张银行卡塞进谭枫的衣兜,拍拍他的肩膀说:“这个钱,从哪儿借来的,回头立刻还给人家。这件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们谁也不要跟任何人讲,就当没有发生过,今后也不要再发生!希望你别让我看走了眼,对我你也别看走了眼。好不好?”

    谭枫除了点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想说的话全被眼泪泡住了。

    无论事实如何,无论当事人的人品和动机如何,这种事总是见不得人的。可是谭枫到底还是说出来了。他说他如果不说出来,会难受一辈子。他一点都不在乎人们因为这件事会怎样看他,他只想告诉人们,田书记是多么好的一个人!

    人心是一杆秤,人脸是一面镜子。曾几何时,田敬儒正是通过人们的脸色,看出了自己在清凌人心目中的位置。到任后连续烧的几把火,使他觉得整个清凌都变得暖融融的了。那时无论开什么会,只要自己一讲话,会场上就会群情振奋,不时会发出一阵阵会心的笑声和掌声;走在大街上,认识不认识的总会有人围拢上来嘘寒问暖;机关门口看车的老刘头儿,竟然把平时一块下棋、扭秧歌的老伙伴儿分成几拨,悄悄带进看车房,他一出现,老刘头儿便得意地对老伙伴儿们说:“瞧见没?那个就是田书记!”

    是啊,人心是一杆秤,人脸是一面镜子。“知不道”何时,这秤偏了,这镜子歪了。似乎好像大概可能…应该是在利华纸业项目引进之后吧?会场上开始有人打盹儿,有人打手机,有人交头接耳了,当然没有了笑声和掌声。而在街上,认识不认识的,都躲着自己走,实在躲不过,才勉强笑笑。

    田敬儒明显地感觉到,利华纸业的这场火,烧热了清凌的天,却烧冷了清凌人的心。他知道改革和经济发展是要付出代价的,但是这种代价值不值得呢?他反反复复地问天问地问自己,回答却是苏小糖的那句唐山话:

    “知不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