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中国国家的形成 (第1/6页)
第三章 中国国家的形成 地缘政治始于国内 这个小标题主要是对中国而言,对许多其他国家也有效。美国有所不同。美国人在谈论地缘政治的时候,其重点甚至可以不放在美洲,而直奔欧亚大陆。这是他们的地理优势所在。中国人不得不把重点放在本地区,甚至还要从国内的地理和历史谈起。因为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环境复杂,国境之内地区与邻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国外有些地方还不很太平。 在日常用语中“地缘政治”中的“政治”一般指国际政治。实际上它也应该包括国内政治,因为国内和国际政治往往互相交织,不可能完全分开。即使一个很小的国家也不能把地缘政治的起点放在国界之外。比如新加坡,它的民族结构是它与马来西亚、中国、印度三国双边关系中的主要因素;它的安全政策倒向美国本地区的一个外来者,在利用外力制约本地区国家的同时,它还要在西方出面充当本地区的代言人(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喜欢扮演的角色),以壮自家门面。新加坡是一个小国家,它的事情比较简单,唯一重要的是它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北侧的地理位置。对于多民族的、人口众多、领土辽阔的国家,国内外政治交织的情形则复杂得多。比如,印度国内的穆斯林问题经常涉及巴基斯坦,而印巴关系又影响着印度国内的宗教矛盾,印巴边境冲突与印度国内宗教冲突有着同一个根源,彼此互动。另外,巴基斯坦与阿富汗的边境地区在地理上自成一体,阿富汗境内的恐怖分子打击印度目标,实际上是为了削弱巴基斯坦政府,以减少它对美国的支持,从而减轻他们在阿富汗国内的压力。这样的因果链条似乎有点长,在国际政治中却很常见。所以,决策者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把眼光局限在某一点。 国界线是人为的产物,而且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国界不可能切断自然地理的延续,也难以改变边界两侧的同种民族和他们的宗教、文化。所以,边界不应该是研究和处理国际与国内政治问题的界限。中国有漫长的边境线,邻国众多且分属不同的文明,采用不同的政治制度,有不同的军事盟国。因此,绝不能采用简单的方法对待。这是中国地缘政治的困难所在,也是优势所在。越是复杂混乱的局势,就越需要整合。中国可以担负起区域整合责任。但首先要把国内的问题解决好,建立势力范围要稳扎稳打,不要一时贪多求远。 中国和俄国是世界上陆地邻国数量最多的国家,都是14个。但中国的陆地边界线比俄国的短。中国的陆地邻国大都是穷国,包括世界上最穷的国家和战乱最多的国家。除了俄国之外,这些国家的人均收入都低于中国的水平,他们的人民比中国人更穷。不过,俄国经济对能源出口的依赖很大,它的远东地区更是缺乏活力。海上邻国日本有很大的经济实力,却有两个不利因素。其一,它不是一个大陆国家;其二,它在政治上不独立。中国的劣势是人均收入仍然很低,边疆地区更贫困一些,只是因为人口众多,使得中国的经济总量比较大。虽然中国在技术水平和海外投资等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弱,但中国在东亚有很大的地缘优势,不可替代,非其他国家可比。中国可以向邻国提供廉价商品、边境贸易、区域合作、出口市场,在需要时,还可以提供经济、金融以及军事方面的安全保障。中国能够向邻国提供一揽子合作计划,这些内容超出了一般的贸易关系。没有中国的合作,东亚不可能获得良好的区域环境。 既然地缘政治始于国内,那么,简要回顾一下中国的早期历史,澄清为弘扬道德而制造的神话,了解国家由来的脉络,对于大战略的研究者和制定者或许不无小补。 马镫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马镫的发明使北方的游牧人能够长时期地对定居人民的骑士保持一种绝对的优越性。匈奴人的马镫在公元前第三世纪时已证实其存在,但在中国汉朝时的浮雕上还很少出现。勒尼·格鲁塞:《草原帝国》,25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格鲁塞的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939年。从那以后,还没有在中原找到汉朝使用马镫的直接证据,尽管有人根据文献推测中原早就使用马镫了。欧洲人在6世纪时从阿瓦尔人那里学会使用马镫。 汉武帝在讨伐草原部落的战争中大量使用骑兵,并取得了最后胜利。汉军在交战中应该了解到马镫。如果没有马镫,汉朝的胜利就更为难得,更为可观。因为缺少马镫,在赵武灵王时,骑兵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兵种,但已经接近成熟。战国时期,中原文化的国家有更好的组织能力,经济更发达,位于中原附近的戎狄国家被陆续灭掉。在战国后期,游牧者开始获得骑兵技术的突破,双方的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他们的方向倾斜。游牧者横行天下的时代即将到来。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废了太子,把王位传给小儿子。他自己甘当一名将领,领兵攻入胡地,目的是“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史记·赵世家》。云中,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黄河河套北岸。九原,治所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当时都为赵国领土。赵武灵王时,赵国的势力已经到达秦国的正北,也就是后来秦始皇派蒙恬打击匈奴的地方…赵国的主要敌人是秦国,不是胡人。赵武灵王还假扮成使者到秦国,亲见秦昭王。“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观秦王之为人也。”《史记·赵世家》。“主父”是赵武灵王退位后的称谓。然而,被废掉的太子造反,赵武灵王被包围在宫中饿死,袭秦的计划因此而告终。如果赵国能从北方(也就是秦国的后方)发起袭击,将打破秦国的“郩函之固”不过,赵国没有足够的骑兵,而使用步兵长途奔袭恐怕仍难以对秦国构成威胁。即使赵武灵王的生命足够长,赵国也不太可能战胜秦国,因为赵军在渡过黄河之后,还要经过河套沙地和黄土高原,路途遥远,荒凉崎岖,人烟稀少,在后来许多世纪中,北方的游牧骑兵也难以突破这一带的防守。那里的地形对抵抗者有利,而且秦国在河套内已经修了长城。即使不谈这些因素,赵国的军队也很可能因为远离后方,补给困难而失败。 赵武灵王“出师未捷身先死”不管他的军事成就如何,赵武灵王(主父)非常有远见地开始了内地农耕者的骑兵时代。 秦昭襄王(或称秦昭王)即位时年幼,由母亲宣太后和穰侯魏冉掌握国家大权。公元前270年,范睢入秦,秦国以范睢为客卿,四年后又以他为丞相。和张仪一样,范睢也是魏人。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