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大战略_第八章破碎地带:南边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章破碎地带:南边 (第4/14页)

期存在着武装抵抗,特别是在适合游击战的山区。那里的人们过去被英国人屠杀,但从来没有放弃对自由的渴望。英国把这个地区移交给印度后,他们也不屈服于印度的统治。印度政府对当地人的要求作出了一些让步,但仍实行严密的军事管制。武装反抗仍在继续。印度在那里驻扎重兵并不是完全为了对付中国。

    在宗教方面,印度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印度教的好斗分子,不能发挥足够的和解与稳定作用。印度教徒的数量占印度总人口的82%。印度教有和平和好斗两个方面,圣雄甘地代表了其和平的一面,但他被另一位印度教徒暗杀了。接下来1984年,印度政府军攻占锡克教金殿之后,总理英迪拉?甘地被她的锡克教徒卫兵杀害。印度教的圣经《薄伽梵歌》是好战的,宣扬武力。在过去数十年中,印度教的好斗群体正在上升,挑起宗教冲突。印度人民党(BJP)是一个印度教的政党,在它的执政期内,印度于1998年爆炸了原子弹,期间又出现了激烈的印度教-伊斯兰教冲突。印度的宗教冲突不仅存在于印度教与锡克教、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之间,印度教与基督教的冲突近年来也激化了。宗教冲突出现全面化趋势。2008年,印度教徒烧毁基督教堂,指责基督教强行把他们的信徒改宗为基督徒。数个邦发生流血冲突,造成数十人死亡。基督教相信自己是唯一正确的信仰,又运用发达的“直销”传教手法,难免会引起其他信仰追随者的反感和反抗,使得彼此难以和平相处。不过,印度现在的情形比1900年中国的义和团运动时好一些。在今天的印度,外国的基督教传教士不能高高地立于法律和官府之上。没有外国的蛮横干涉,大众对基督教的反感会少许多。

    印度境内有1?5亿穆斯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在所有国家中,印度穆斯林人口的数量仅次于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穆斯林人口占印度总人口的13?4%。有些印度穆斯林认为实际数字比官方公布的高,大约占总人口的20%左右。如此,印度拥有世界第二大穆斯林人口,超过巴基斯坦。,大大超过了许多穆斯林为主体的国家的人口。在1947年印巴分治时,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冲突不断,死亡人数估计在50万到150万之间。大约有1500万人为了他们的信仰和安全,从一个新国家迁移到另一个新国家,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难民潮。在分治之后,印巴发生过三次大的战争。1971年的印巴战争造成了东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国)与西巴基斯坦的分裂。印度境内的恐怖袭击也往往与克什米尔有关,并直接导致印巴关系紧张。所以,印巴战争和印巴对峙既是国家冲突,也是宗教冲突。虽然两国政府做过巨大的和平努力,但对立仍在继续。

    综上所述,印度是破碎地带上的破碎国家。即使将来能够幸免于分裂,印度国内的和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个过程中,还会有很多人在流血冲突和恐怖袭击中伤亡。内部的分裂必将制约印度在国际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国外,破碎地带也没有给印度带来更多的机会。其他国家或者与它有难以调和的矛盾,或者有自己的野心,不容印度在本地区撒欢。

    b?古老的文明

    印度和中东是世界上两大宗教发源地。今天世界上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宗教都起源于这两个地方。也正是这个原因,印度和中东是当今世界上宗教冲突最激烈的地方。当地国家的外交政策也容易受到宗教的影响。产生于印度(及尼泊尔)的佛教改变、丰富了整个东方世界。印度与这些地方的交往占有先天优势。不过,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道德的自负,对地位、级别的敏感,以及对自己智力的高估,使得印度人在对外交往中采取傲慢的态度。外国官员与他们打交道不是很容易。

    印度的古老文明不止一个。种姓制度割裂人群,宗教冲突严重。所以,印度文明有内在的紧张。因为缺乏融合的传统,这种内部紧张很难调和。实际上,在印度古文明区,分裂在制造不同的宗教,创立各个地方政权。这种特征必将影响印度作为一个统一国家的存在。

    在地缘政治上,中国和印度是竞争对手。在地缘文化上,两国享有相近的文化。佛教起源于印度次大陆,早期在恒河流域一带发展,然后从次大陆向西北和东南两个方向传播,分别形成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今天,佛教徒不到印度总人口的1%。许多印度教徒把佛教看做是印度教的分支,对佛教徒较为宽容。印度教是早期婆罗门教消亡后的再生,而佛教从婆罗门教中吸收了某些思想。两者有共同源头。不过,两个宗教在教理上有很大差别,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简直是对立的。佛教徒相信众生平等(更不必提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了),而印度教实行种姓制度,把人划分成高低不同的等级,代代相传,不可改变。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中印人的思维方式还是因佛教有了很多相通之处,可以成为两国对话的一个基础。

    在印度文明的源流中,相当大一部分可以上溯到英国——它曾经的宗主国。英语是印度的通用语言。在这个有数十个较大语种流行的国家中,英语是上层社会必不可少的语言硬通货。印度的政治制度有很深的英国痕迹,它的外交政策也一样。1962年的中印边界冲突是英国与俄国“大角逐”的继续。印度继承了英国向西藏方向扩张势力范围的传统,导致了与中国的争端。现在,印度丝毫不想放弃英国原有的利益,以及英国试图得到的利益。2009年,印度高调宣布向中印边界东端增兵6万的计划,企图以武力压迫中国在边界问题上让步。

    但由于受到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的阻挡,印度很难在欧亚大陆腹地发挥作用。它的北面是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山的那边是中国。在青藏铁路通车之后,山脉两边力量对比的天平倒向了中国。而在西边,从巴基斯坦开始,是伊斯兰国家的世界。这一陆地局势迫使印度“向东看”它也只能“向东看”

    东面的第一个国家是缅甸。在殖民时代,缅甸一度属于印度殖民地。这段历史可能给印度带来一些方便。但是,缅甸北部与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这是印度不具备的条件。实际上,从印度的东北部各邦(在殖民时期英国人从缅甸划给印度的)开始,大陆东南亚的人种、语言、文化与中国更为接近——虽然印度古代文明(佛教与文字)一直向东传播到今天的越南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