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黑格尔 (第4/4页)
相信这种事情时,他说,不,我不相信,但人家告诉我这样真的有效。” “真奇怪。” “他的回答相当具有辩证意味,几乎可说是自相矛盾。波尔就像我们挪威的诗人文耶(Vinje)一样,是以模棱两可而出名。他有一次说:世间有两种真理。一种是表面的真理,与它相反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但另外一种则是深层的真理,与这样的真理相反的说法却是对的。” “这些是什么样的真理呢?” “例如我说生命是短暂的…” “我同意。” “可是在另外一种场合,我可能会张开双臂说生命是漫长的。” “嗯,从某个角度来看,这也没错。” “最后我要举一个例子显示一种辩证的紧张关系如何能够导致一个自发性的行动,并因此造成突然的改变。” “请说吧。” “假设有一个小女孩总是回答她mama说‘是,妈’、‘好的,妈’、‘我听你的,妈’、‘马上,妈’。” “真可怕!” “过了一阵子,她的mama对女儿这种过度顺从的态度感到很恼火。于是她大吼:‘请你不要再当这样一个乖宝宝了!’而这女孩仍然回答说:‘好的,妈。” “要是我,就会给她一巴掌。” “我想你一定会的。可是如果那女孩回答说:可是我想当一个乖宝宝呀!那你会怎么做呢?” “这个回答很奇怪。也许我还是会打她一巴掌。” “换句话说,这种情况就是一个僵局。在这里,辩证式的紧张关系已经到了一种一定会发生某件事情的地步。” “比如说打她一个耳光之类的?” “我们还要讲到黑格尔哲学的最后一个层面。” “我在听呀!” “我还记得我们说过浪漫主义者是个人主义者吗?” “神秘之路通往内心…” “这种个人主义在黑格尔的哲学中也遇到了它的否定或相反。黑格尔强调他所谓的‘客观的’力量,意思就是家庭和国家。你也可以说黑格尔对个人抱持着一种不信任的态度,他认为个人是团体的一个有机的部分。理性(或‘世界精神’)必须透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才会彰显。” “请你说得详细一点。” “理性最主要是透过语言而显现,而我们说什么语言是一出生就注定的。即使没有汉生(Hansen)先生这个人,挪威语也一样很好,但汉生先生没有挪威话就不行了。因此并不是个人造就语言,而是语言造就个人。” “应该是这样的吧。” “除了语言之外,我们会有哪一种历史背景也是一生下来就注定了。没有人和这类背景之间能有一种‘自由’的关系。因此,那些无法在国家中找到定位的人就是没有历史的人。你也许还记得这种观念也是雅典哲学家的重点。没有人民,固然就没有国家,但如果没有国家,也就没有人民。” “显然是这样。” “根据黑格尔的说法,国家并不只是由人民形成的一个集合。因此黑格尔说人不能‘舍弃社会’。因此,如果有人对他们所生长的社会不屑一顾,而一心一意只想‘寻找自己的灵魂’,是会受到耻笑的。” “我不确定我完全同意这点,但这没有关系。” “根据黑格尔的说法,个人不能发现自我,只有世界精神能够发现自我。” “世界精神发现它的自我?” “黑格尔说世界精神回到自我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也就是说世界精神在经历三个阶段后才意识到自我。” “你就一次说个清楚吧。” “首先,世界精神意识到自我在个人中的存在。黑格尔称此为主观精神。然后它在家庭、社会与国家之中达到更高的意识。黑格尔称此为客观精神,因为它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显现。可是还有第三个阶段…” “那是什么?” “世界精神在‘绝对的精神’中达到最高形式的自我实现。这个‘绝对的精神’就是艺术、宗教和哲学。其中又以哲学为最高形式的知识,因为,在哲学中,世界精神思考它对历史的冲击,因此世界精神是最先在哲学中发现了它的自我。你不妨说哲学是世界精神的镜子。” “这大神秘了,我需要时间好好消化一下。不过我喜欢你说的最后一句。” “你是说‘哲学是世界精神的镜子’这一句吗?” “对,这句话很美。你想这话和那面铜镜有关系吗?” “既然你问到了,我只好说是。” “什么意思?” “我猜那面铜镜一定有某种特别的意义,才会时常被提到。” “你一定知道它有什么意义吧?” “我不知道。我只是说,如果它对席德和她的父亲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的话,它不会时常出现。只有席德知道它有什么意义。” “这算是浪漫主义的反讽吗?” “这种问题是不会有答案的,苏菲。” “为什么呢?” “因为运用这些手法的不是我们,我们只是那个反讽中两个倒楣的受害者罢了。假使一个大小孩在一张纸上画了一个东西,你不能问那张纸说他画的那东西是代表什么。” “你这话真可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