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康德 (第4/6页)
问题应该交由个人的信仰来决定之外,他还更进一步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我们应该假定人有不朽的灵魂、上帝确实存在以及人有自由意志。” “这么说他所做的和笛卡尔是一样的。首先他怀疑我们所能理解的事物,然后他从后门把上帝走私进来。” “不过他和笛卡尔不同的一点是:他特别强调让他如此做的并不是他的理性,而是他的信仰。他称这种对灵魂不朽、上帝存在以及自由意志的信仰为‘实践的设准’。” “意思是…?” “所谓‘设准’就是某个无法证实的假设。而所谓‘实践的设准’则是某个为了实践(也就是说,为了人类的道德)而必须假定为真的说法。康德说:‘为了道德的缘故,我们有必要假定上帝存在。’” 这时突然有人敲门。苏菲立刻起身要开门,但艾伯特却一点也没有要站起来的意思。苏菲问道:“你不想看看是谁吗?” 艾伯特耸耸肩,很不情愿地站起来。他们打开门,门外站了一个穿着白色夏装、戴着红帽的小女孩,也就是刚才出现在湖对岸的那个女孩。她一只手臂上挽着一个装满食物的篮子。 “嗨!”苏菲说“你是谁?” “你难道看不出我就是小红帽吗?” 苏菲抬头看着艾伯特,艾伯特点点头。 “你听到她说的话了。” “我在找我奶奶住的地方。”小女孩说。“她年纪大又生病了,所以我带点东西给她吃。” “这里不是你奶奶的家。”艾伯特说“你最好还是赶快上路吧。” 他手一挥,苏菲觉得他仿佛是在赶苍蝇似的。 “可是有人托我转交一封信。”戴红帽的小女孩说。 接着她抽出一个小信封,递给苏菲,然后就蹦蹦跳跳地走开了。 “小心大野狼啊!”苏菲在她身后喊。 这时艾伯特已经走向客厅了。苏菲跟着他,两人又像从前那样坐了下来。 “哇!居然是小红帽耶!”苏菲说。 “你警告她是没有用的。她还是会到她奶奶家,然后被大野狼吃掉。她不会学到什么教训的。事情会一再重演,一直到时间的尽头。” “可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她到奶奶家前曾经敲过别人家的门。” “只不过是一个小把戏罢了。” 苏菲看着小红帽给她的那封信。收信人是席德。她把信拆开,念了出来: 亲爱的席德:如果人类的脑袋简单得足以让我们了解的话,我们还是会愚笨得无法理解它。 爱你的爸爸 艾伯特点点头。 “没错。我相信康德也说过类似的话。我们不能够期望了解我们是什么。也许我们可以了解一朵花或一只昆虫,但我们永远无法了解我们自己。” 苏菲把信上谜样的句子念了好几遍。艾伯特又继续说: 伦理学 “我们不要被水怪之类的东西打断。在我们今天结束前,我要和你谈康德的伦理学。” “请快一点,我很快就得回家了。”“由于休姆怀疑我们透过理性与感官能够获得的知识,因此康德不得不把生命中许多重要的问题再想透彻。其中之一就是关于伦理的问题。 “休姆说我们永远不能证明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是吗?他说我们不能从‘是不是’的语句得出‘该不该’的结论。” “休姆认为无论我们的理性或经验都不能决定是非与对错,决定这些的乃是我们的感觉。对于康德而言,这种理论基础实在太过薄弱。” “这是可能想象的。” “康德一向觉得是与非、对与错之间确实是有分别的。在这方面他同意理性主义者的说法,认为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天生就存在于人的理性中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何谓是、何谓非。这并不是后天学来的,而是人心固有的观念。根据康德的看法,每一个人都有‘实践理性’,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辨别是非的智慧。” “这是天生的?” “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像理性的其他特质一样是与生俱来的。举个例子,就像我们都有感知事物因果关系的智慧一样,我们也都能够感知普遍的道德法则。这种道德法则和物理法则一样都是绝对能够成立的。对于我们的道德意识而言,这是很基本的法则,就像对我们的智慧而言,‘事出必有因’以及‘七加五等于十二’乃是很基本的观念一样。” “这个道德法则的内容是什么呢?” “由于这个法则在于每个经验之先,因此它是‘形式的’,也就是说,它必不限于任何特定的情况。因为它适宜于古往今来每个社会、每一个人,所以它不会告诉你,你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做什么事,而是告诉你,在所有的情况下你应该有的行为。” “可是就算你内心有一套道德法则,如果它不能告诉你在某些情况下应该怎么做,那又有什么用呢?” “康德指出,这套道德法则乃是‘无上命令’(categoricalimper—afive),意思就是这套法则是‘无条件的’、适用于所有情况的。它也是一项‘命令’,是强迫性的,因此也是绝对权威的。” “原来如此。” “康德用好几种方式来说明这个‘无上命令’。首先他说应如此做,好使你做事的原则将透过你的意志而成为普遍的自然法则。” “所以当我做某件事时,我必须确定自己希望其他人在同样情况下也会做同样的事情。” “一点也没错。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你才会依据内心的道德法则来行事。康德也说明‘无上命令’的意义乃是:尊重每一个人的本身,而不要将他当成达成某种外在目的的手段。” “所以我们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利用别人。” “没错,因为每一个人本身就是目的。不过,这个原则不只适用于他人,也适用于我们自己。我们也不可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