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弱点_第四章如何养成优美而得人好感的谈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章如何养成优美而得人好感的谈 (第3/3页)

有个荷兰籍的小男孩在学校下课后替一家面包店擦窗每星期赚五毛钱。他家里非常贫苦所以他经常提着篮子去水沟捡从煤车掉下来的煤块。这孩子叫“爱德华.巴克”一生没有受过六年以上的教育。可是后来他却成为美国新闻界一个最成功的杂志编辑。他是如何干起来的?说来话长但他如何开始则可以简单的叙述。他用本章所提出的原则作为开场。

    他十三岁离开学校在一个“西联”机构里充任童役每星期的工资是六元二角五分他虽然处在极贫困的环境中可是无时无刻不在追求接受教育的机会。他不但不放弃求教育的意念而且自己开始着手教育自己。他安步当车从不搭乘街车把午饭的钱也省了下来那些钱积聚起来后买了一部美国名人传记——后来他做了一椿人们闻所未闻的事。

    爱德华.巴克把美国名人传记详细研读过后;就写信给传记上的每一位名人请求他们多告诉他一点关于他们童年时候的情形。从巴克这个表现可以看出他有一种善于静听的本质——他希望那些成名人物谈谈他们自己。

    他写信给当时正竞选总统的贾姆士将军在信上问贾姆士是否确实做过运河上拉舫的童工。贾姆士接到那封信后给他一封详细的覆函。巴克又写信给格雷将军问他在那部名人传记上记述有关一次战役的情形…格雷将军在回信中画了一张详细的地图还邀请这个十四岁的小男孩吃饭他们谈了一个通宵。

    巴克写信给爱默生希望爱默生说些有关他自己的事:…这个原来在“西联”机构传信的童役不久便和国内那些著名的人物通信像爱默生、布罗斯、臭利弗、郎菲洛、林肯夫人、休曼将军、和台维斯等。

    他不只是跟那些名人通信且利用他放假的时候就即去拜访他们其中数字而成为那些人家里所欢迎的客人。巴克的这种经验使他形成了一种无价的自信心。这些男女名人激了他的理想和意志妀变了他往后的人生。所有的这些让我再说一遍….都是由于实行了我们正在讨论的这个原则。

    ◆◆◆◆◆◆◆◆◆◆

    一名记者“马可逊”访问过不少风云成名人物他曾经告诉我们:“有些人不能给人留下好印象的原因是由于不注意倾听别人的谈话…这些人他们关心自己下面所要说的是什么可是他们从不打开耳朵…”马可逊又说:“有若干成名人物曾这样跟我说…他们所喜欢的不是善于谈话的人是那些静静听着的人。能养成善于静听能力的人似乎要比任何好性格的人少见。”不只是大人物才喜欢善于静听的人即是一般普通的人也如此都喜欢人家听他讲话。

    正如读者文摘所说的:“很多人找医生;他们所要的不过是个静听者。”

    内战情况最黑暗的时候林肯写了封信给伊里诺州春田镇的一位老朋友请他来华盛顿说是有些问题需要跟他讨论。这位老邻居来了白官林肯跟他说了数小时关于解放黑奴的问题…林肯把这项行动赞成和反对的理由都加以研讨然后看了些信件和报上的文章有的由于他不解决黑奴而谴责他有的谴责他是为了怕他解放黑奴。这样谈了几小时后林肯和这位邻居老朋友握手道别送他回伊里诺州…

    林肯并没有征求这位老朋友的意见所有的话都是他自己说的而他说出这番话后心□似乎舒畅多了。这位老朋友后来这样说:“林肯跟我谈过这些话后他的神情似乎舒适、畅快了不少。”是的林肯不需要这位老朋友的建议他眼前所需的是友谊、同情有一个静听他讲话的人藉以泄他心里的苦闷。当我们在苦闷、困难的时候也有这样的需要!

    如果你想要知道如何使人远远躲开你背后笑你甚至轻视你上”里有个很好的办法…你永远不要仔细听人家讲话不断的谈论你自己。如果别人正谈着一件重要事情时你现有你自己的见解不等对方把话说完马上就提出来。在你想来;他绝对不会比你聪明为什么你花那么多时间去听那些没有见解的话?是的就即插嘴就用一句话去制止他人的高论。

    你曾遇到过那种人吗?很不幸的我碰到过。奇怪的是有些这样的人还是社交界的名人。

    那种人是令人“憎厌”而出了名的…他们给自己的自私心、和自重感所麻醉而为一般人所“憎厌”

    只谈论自己的人永远只为自己设想而“只为自己设想的人”…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白德勒博士他曾经这样说过:这种人是无药可救的没有受过教育的!”白德勒博士又说:“无论他曾接受过什么样的教育仍然跟没有受过教育一样。”

    所以如果你要成为一个谈笑风生受人欢迎的人你需要静听别人的谈话。就像李夫人所说的:“要使别人对你感到兴趣先要对别人感到兴趣。”问别人所喜欢回答的问题鼓励他谈谈他自己和他的成就。

    需要记住:跟你说话的人对他自己来讲他的需要、他的问题比你的问题要重要上百倍。他的牙痛对他来讲要比生天灾死了数百万人还重要得多。他注意自己头上一个小疮愈比注意生一椿大地震还来得多。

    所以你如果要别人喜欢你第四项原则是:

    做一个善于静听的人鼓励别人多谈谈他们自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