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五章 (第8/12页)
恭王援引的人,将被淹没在里面。得失荣辱所关,所以都象热锅上的蚂蚁似的,在平日清冷的内阁周围打转,遇到熟人,彼此相询,却都茫然无从猜测。只知道两宫太后震怒异常,並且有蔡翰林的两个折子交下来,折子里说的什么?周中堂面承的懿旨如何?各衙门,包括军机处在内,无不关切。 除了恭王已经回府,其余的军机大臣都还留在直庐,情势非常尴尬。两宫太后把大政所出的军机处搁在一边,特旨召见大学士,就好象替军机大臣们抹了一脸的泥,见不得人了!而他们心里的感觉,个个都象待罪之身,所以不便出面去打听,照李棠阶的意思,不妨各回私第,静候上谕。但文祥、宝鋆和曹毓瑛,都不赞成,他们认为那不是应付可能的剧变所应有的态度,而且他们相信,很快地便会得到消息。 就象辛酉政变以及拿问胜保那样,周祖培又成了大家瞩目的人物,一回内阁就为王公大臣所包围。为了冲淡局势,他不能不按捺焦灼的心情,以比较从容的态度来敷衍一番。他说两宫太后对恭王不满,到底这不满从何而起?他也不明白。想来恭王谊属懿亲,纵有过失,一定能邀宽免的恩典。这些话,一方面是为恭王开脱,一方面暗示出决不会闹得象诛肃顺那样严重。 敷衍了一阵,周祖培吩咐传轿,去拜访大学士倭仁。一到那里看见吴廷栋在座,便说:“这省了我的事,想来艮翁已知其详?” “是的。”他慢吞吞地指着吴廷栋说“我听说了。” “此事面奉懿旨,由艮翁主持。应该如何处置,请见教。” “那也无非遭旨办理而已。” 倭仁说得轻松,周祖培却大吃一惊,照他这话,竟是真要治恭王的罪!实不知他居心何在?“艮翁!”周祖培的脸色突显沉重“凡事总须凭实据说话,蔡寿祺的语气甚为暧昧,此人的素行,亦不见得可信。我看,当从追供着手。” “这一步是一定要做的。不过,我看蔡寿祺如无实据,也不敢妄参亲贵。” “艮翁见得是!”周祖培不愿跟他在此时争执,站起身来说:“明日一早,我在内阁候驾。” 辞别出门,原想回府休息一会再说,现在看到倭仁的态度可虑,需要早作准备,所以临时改了主意,去看恭王。 恭王府依旧其门如市,有的来慰问,有的借慰问来探听消息,王府门上,一概挡驾。但周祖培自然不同,等跟班刚一投帖,便有王府的官员赶到轿前,低声禀报,说恭王在大翔凤胡同鉴园,曾经留下话:“如果周中堂来了,劳驾请到那里见面。” 于是周祖培又折往鉴园。轿子一直抬到二堂滴水檐前,掀开轿帘,只见恭王穿一件外国呢子的夹袍,潇潇洒洒地站在台阶上。 周祖培赶紧疾趋数步,走上台阶,照宰辅见亲王的礼节,垂手请安。等他刚要蹲下身子,恭王一把将他扶住“芝老,不敢当!”他又转身吩咐听差:“伺候周中堂换便衣。” 等周府的跟班,从轿子里取来衣包,服侍主人换好衣服,恭王亲自引领,肃客到后园一座精舍去密谈。恭王内心的感觉,十分复杂。三分惊惧,三分焦灼,三分愤懑,还有一分伤心,但表面上显得很不在乎,静静地听着周祖培细谈召见经过。 “多承关爱!”到客人的话告一段落时,他拱拱手说:“还要仰仗鼎力。” “凡事不能破脸,破了脸就麻烦了!”周祖培皱着眉说“既奉懿旨,这君臣之分上,总要有个交代。这点点苦衷,要请王爷体谅。” 恭王听他这口气,倒有些担心,想了想,不亢不卑地答道:“果然我罪有应得,自然甘受不辞。” “倒不是应得不应得。”周祖培停了一下,表示了他的态度:“我总尽力维持王爷。” “承情之至。”恭王站起身来,又抱拳作揖。 周祖培还了礼,刚要说什么,只见垂花门口,翎顶辉煌,全班军机大臣由文祥带头,一起都到了,便跟着主人一起走到廊上来等候。 彼此见了礼,有极短的片刻沉默,宝鋆第一个开口:“会出这么个大乱子,真没有想到。好在有中堂主持,总算可以放心。” “佩蘅!”周祖培立即问道:“你听谁说的,是我主持?不是我,是倭艮翁。” “不管谁主持,反正中堂的话,一言九鼎。” 周祖培摇摇头,不以他的话为然,却又未曾作进一步的解释。就这时候,四名妙年丫头,端着福建漆的大托盘,袅袅娜娜地走了进来。盘中是有红有绿、有黄有白的四瓶洋酒,水晶高脚杯,还有银碟子装的八样干果酒菜,两大盘点心,都置放在中间的大理石红木圆台上,铺陈了杯筷,一名二十岁模样,长得极腴艳的丫头,走到下方,笑吟吟地招呼:“各位大人,请用点心。” “来吧,来吧!”恭王首先走了过去,一只手抓了个包子,一只手便去倒酒。 于是有的坐了过去,有的说不饿,周祖培居中上坐,等纤纤素手,捧过一盏紫红色的酒来,他忽发感慨:“咳!‘葡萄美酒夜光杯’,就是这些洋玩意,害了王爷。” 话里的意思很深,但在座的人都明白,恭王的起居饮食,带些洋派,久为卫道之士所不满。不过感慨发于此时,必有所谓,文祥赶紧向喜欢多嘴的宝鋆递了个眼色,示意他不要打岔,听周祖培再说下去。 “明天一早,传蔡寿祺到内阁追供,不知道他有什么实据拿出来?文园!”他看着李棠阶说“你跟艮翁是一起讲学的朋友,劝劝他,不必推波助澜!” 原来如此!大家都恍然了,守旧派的领袖倭仁,是站在两宫太后那一面的。 周祖培的话不多,但都交代在“节骨眼”上,恭王颇为承情。这就够了,他不必也不宜再作逗留,起身告辞。 送客到垂花门,恭王还要送,周祖培再三辞谢,主人也就“恭敬不如从命”了。但同为客人的文、李、宝、曹四枢臣,为了礼貌,也为了代表主人,一直把周中堂送到二门,看他上了轿。这时曹毓瑛便对李棠阶说:“文翁,我看事不宜迟,倭中堂那里要早去招呼。” “对了!”宝鋆接口附和“我看,文翁这会儿就劳驾一趟吧!” “也好。”李棠阶很干脆地答应“我不跟主人面辞了。回头我再送信来。” 这是曹毓瑛的“调虎离山”李棠阶为人比较耿直,虽同为军机大臣,在恭王面前却有亲疏之别,把他调开了,他们才可以跟主人无话不谈。 “咳!”恭王到这时才显出本来面目:“我没有想到栽这么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